哪里的水利设施投5700万元3年不通电?
河南鹿邑县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称号。眼下正是小麦抽穗的关键时节,农民们着急等着水浇地,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无法派上用场。要么是半拉子工程,要么就是个摆设。
记者在鹿邑县多个乡村展开调查发现,最新投资的5700万元的水利设施完工后整整三年没有通电,农民只能自己打井灌溉;有的村五六年前的灌溉项目也没通电;记者甚至还发现了 2009年的灌溉设施如今已经废弃。
国家的钱一笔又一笔投入,项目一个一个地建,最终又一个一个地废弃,水利设施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样子货”。然而当记者去当地政府部门了解情况,却遭到各部门互相推诿。
扩展资料: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任集乡田楼村村民回应此事
记者在任集乡的代庄、田楼、邓庄等三个村庄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近50多处这样白底红顶的灌溉设施,都没有通电,这样的半拉子工程,成为了这一带田间地头里中看不中用的水利摆设。
在任集乡胡庄,这样白底红棚的灌溉设施的水泥墩子上还安装着“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的牌子,无一例外,这些水利设施也没有通电。为了及时灌溉,村里的老百姓想尽了各种办法。发电机、水泵、电线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有村民表示,由于自己的地块离家太远,不方便从屋里拉电线,他花了两千多元,购买了发电机和潜水泵,成为村里第一个用柴油发电机打水灌溉的人。他感慨道,村里每隔三五年,就会有灌溉工程的开发建设项目,但十多年来,大家伙的灌溉方式却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有的村民连电卡都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