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BW1歼教6变稳机的资料
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由歼6改装而成,试飞基地编号:008。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操纵以及机械*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操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操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操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操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9月28日,该机顺利完成全部闭环试验试飞,开创了我国飞行品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试飞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
BW1试飞时的描述:1998年空军试飞团团长汤连刚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东方之子”进行了采访;1999年汤连刚被空军评为“十佳飞行员”予以表彰。这位41岁中国唯一的空军试飞团的现任上校团长,在他25年的飞行生涯中,为***和国的航空事业填补了三项空白,曾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祖国的西部有着两千年古老文明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郊区,有一颗中国航空界的明珠——中国试飞院。在试飞院承担着科研试飞的“蓝天探险家”们,就是中国空军一支名震华夏的特殊部队——空军试飞团,汤连刚就是这个团的主官。
1975年,16岁的汤连刚从辽宁新民县招飞。1983年,他作为空军飞行尖子被选入中国试飞院,成了空军试飞团的一名蓝天开路人。17年来,他在新机科研试飞中镌刻下了自己的人生亮点。
BW-1 空中遇险
BW-1变稳飞机是我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它的问世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中试验平台,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试验手段。
电传操纵系统是将飞行员的操纵指令变换为电信号以操纵飞机的系统。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操纵省力、易于安装和维护、便于和其它系统交联、能控制更多操纵面。目前美、俄、英、法等国的著名战机都采用了这一技术,用它代替舵杆的机械操纵,使飞机的作战性能发生了一次飞跃。BW-l是中国试飞院周自全研究员用了多年时间攻关研制出的一种以电子操纵为主,并配有机械操纵的空中试飞机。它上边安装了多种新型设备,是我国第三、四代新机研制的先驱。
汤连刚第一个吃“螃蟹”,担任了该机的首席试飞员。经过地面模拟台的多次练习和反复研究资料,他的一个小本本上已记满了数据。他还不断勉励自己,“是自己代表中国空军第一次进入国产新机的电传动领域,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1989年初冬的一天,中国试飞院机场的上空白云淡淡,冷风飕飕。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虽然给关中大地带来了朔风劲吹的寒流,但也带来了天高云淡、青山可见的大好天气,正是BW-1试飞最紧张的时刻。
汤连刚和他的战友登上BW-1,进行闭环试飞。闭环试飞用于检验电传动的自动化功能效率,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科目。这架银白色的战鹰在起飞线上请示过当天的指挥员后,就展翅冲上蓝天。
已经飞过14个年头的汤连刚专心地注视着座舱前边的每一个仪表,他知道自己的重任,这是在干前人没干过的事业。
1000米、2 000米、3 000米,正在爬升的飞机突然“咔”的一声,飞机开始下坠。汤连刚拉拉操纵系统,飞机没有反应,操纵系统失灵了。这时候,飞机猛然一低头,产生负过载,使他和坐在后座的战友脱离了座椅,悬在座舱中。
所谓过载,简单说就是身体所承受的压力为自己体重的倍数。正过载向下压,负过载向上提。负过载特别严重时,可以将飞行员的眼珠从眼眶中拉出来,造成事故。在这一瞬间,汤连刚和他的战友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们拉离了座椅,拉得他们手臂发麻。眼珠鼓胀,浑身无力。
也就在这时,地面指挥员发出了询问:“02,02,飞机怎么样?飞机怎么样”?送话器就在口边,汤连刚说:“操纵失灵。”地面指挥员说:“请及时处理,保持联系。”
汤连刚稳了稳自己,又调整了几次操纵系统,飞机还是没有改变姿态,低头扑向地面,大地好像一个吃人恶魔似地张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吞下他们。
这时候,汤连刚想到了跳伞,只要手一按电钮,他和战友就可以生还,但是BW-1就完了,这可是试飞院科技人员多年的努力啊,也是国家投了巨资才搞出来的。
“为了国家利益,再试。”他对战友说,战友也同意他的打算。
眼看到1000米了,幸运之神终于赶走了死神,汤连刚手一拉杆,BW-l又抬起了头,运转正常了,又一次冲向了蓝天。
虽是寒风凛冽的初冬,汤连刚落地时,他和战友的飞行服还是被汗水湿透了。
在汤连刚和试飞院科技人员的努力下,BW-1在90年代初终获成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汤连刚和主设计师周自全研究员都被评为一等功臣。看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上写着自己的名字,汤连刚的眼睛湿润了,他想起了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过的一句话:“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出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