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为什么会带来的武侠与文化的突围?

《倭寇的踪迹》故事并不复杂: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去世了,他们留下的阵法被军队保留着,仍在发挥着巨大威力。但他独创的直长刀由于形状怪异不为军队所容。他的两个遗卒旧部,想让这种刀以及相关的刀法作为一个武术门派在民间流传下来,好让民间也具有抵御倭寇的能力。但是要创建一个新的武林门派必须要打过武林四大门(相当于中国武术家协会的大常任理事)。而这四大门还是嫌这种直长刀的形状怪异而拒绝了们的比试要求。于是,他们只好用各种方法向他们展示自己刀法、心法的厉害……

在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那种没有任何弧线的“破倭刀”为何不为主流武林人士所容,这其实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曲则有情。我们的阴阳鱼,四周是个圆,有弧度。而中间分割阴阳的曲线当然也是有弧度的。而在风水学中,人们也是不喜欢一条笔直的马路直冲着自己的门口,因此要建一个影壁墙挡一下。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曲线、喜欢有弧度的东西,不喜欢直来直去的东西和事物。因此,那么基本算是一条直线的“破倭刀”不被主流武林人士喜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非常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影片中的四大门之一,面对几个西域歌女的质疑:你们为什么不从背后包抄?他的回答竟然是:我们名门正派,讲究从正面进攻。他们不接受直线型的“破倭刀”,却固执地坚持直来直去的僵化的进攻方法。这不能不说是对所谓名门正派的一种讽刺!  影片中算得上黑色幽默的笑点很多:自称天下第一高手的裘冬月,为了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竟然用墨汁把自己的胡子染黑了。几个西域歌女喜欢看比武,竟如现代人喜欢看超女选秀一样狂热、痴迷!……  好了,该说一下真正的技术问题了:影片中的破倭刀比普通的倭刀长一掌,而且只有长出的部分开了刃。这样的话,这把刀的长度增加,既可以当棍子抡,又可以当刀砍、枪刺。但是长兵器抡起来固然威力巨大,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在空间狭窄的地方施展不开,甚至会成为使用者的累赘,反为所害。而破倭刀只在最顶端一掌长的宽度内开了刃,这就意味着使用者可以手握这件兵刃的中端、前端进行打斗,如此一来这件兵器就又可以当普通的刀剑甚至匕首使用了,完全不受打斗场所狭窄的限制!戚继光设计这样一件精妙绝伦的兵刃、这种兵刃的变幻使用难道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易于普及!

因此,影片从这种技术角度出发向我们讲述了几个侠客从技术角度解决“如何为国为民”的故事,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不仅仅作为一种励志名言和高尚情怀而存在。这在中国武侠电影中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或许真的可以给已经上天入地的武侠电影带来新的突破!值得所有武侠电影爱好者、冷兵器迷、影评人以及武侠电影导演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