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的解释
戍边的解释戍守边疆。
戍边(shù biān),汉语词汇,意思是戍守边疆,出自《尉缭子·兵令下》: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唐·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宋·苏辙《民政策下五》:戍边之谋,始于秦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国内外文献作出的解释是很相近的。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国界的那个地方,有的说:边疆,边境之地,有的则说: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在外文辞书中,边疆是一个国家的边远地区。
总之,中外文献中,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
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有一定宽度的地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的地区才可称之为陆疆地区,即一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要具有自然、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边疆的性质:
第一,边疆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形式往往呈现两种极端局面,一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甚至是军事管制;另一种则是高度的地方自治。至于在某地实施那种方式,则是因地制宜或因时而异。
第二,边疆有军事方面的含义,边疆地区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即边防地区,因此在军事方面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在国家面临外部军事威胁或武装侵略时就更为突出。
第三,边疆有经济方面的含义。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边疆地区在经济区域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往往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