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碗碗腔有哪些特点?

陕南碗碗腔也叫做“洋县碗碗腔”,主要流传于以陕西洋县为中心的陕南各地。洋县碗碗腔最初没有正式的名称,有的叫“碗碗腔”,有的叫“板板腔”,也有的叫“道情”,甚至有的说叫“汉调桄桄”。

后据考证,洋县碗碗腔源出于陕西东府碗碗腔。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洋县皮影艺人雍昌杰带皮影社巡回演出,从陕西东府朝邑、同州学了碗碗腔,并吸收了汉中地区民歌和汉调桄桄的曲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

在其最兴盛的时期,洋县碗碗腔班社已遍及陕南各地。戏剧班社已发展到了18个。

洋县碗碗腔的唱腔清雅、柔和、婉转、缠绵。小生、小旦多用真声、拖腔用假声。老生、老旦也用真声,欢音演唱则用喉音,唱腔委婉细腻,韵味浓郁。

洋县碗碗腔的板式有箭板、慢板、二六、嘹子、带板、滚板等10多种。除滚板外,其他板式都有欢音与苦音之分。洋县碗碗腔的板式还有唢呐曲牌多种,如点绛唇、三索、吹腔、将军令等。

洋县碗碗腔文场伴奏乐器有二弦、板胡、笛子、唢呐、海笛。武场伴奏乐器有板板、碗碗、暴鼓、铙钹、大锣、小锣等。它的音乐都是作为间奏和衬曲运用,演唱与念白时,弦乐和打击乐全都停止,仅用板板与碗碗击节。

洋县碗碗腔的剧目十分丰富,大约有200多出传统剧目,多为大本戏与神话戏,如《青玉瓶》、《火焰山》、《女儿国》、《劈华山》、《劈桃山》、《火化摘星楼》、《月霄剑》、《飞龙剑》等。洋县碗碗腔的历史剧有《忠烈图》、《斩杨继盛》等。此外还有《白牙摔琴》、《百草图》、《秃娃尿床》等折子戏。

这些剧目的故事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唱词讲究,颇有地方特色。每个班主都有剧目抄本,主唱演员都要将抄本放在面前,并形成习俗。而且,这些剧目的连台本戏较多,如《封神》有20多本连台戏,《西游记》则有50多本连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