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Tuesday With Morrie 的简介和读后感!!!10分
书籍描述 很少谈论生死话题的书,让人感觉这么温暖,这么从容。 作者米奇.艾尔邦在昔日恩师最后几个月的生命中,每个星期二去探望他。这位老教授墨瑞面对着死亡一步步逼近,却仍保有热情和幽默感;藉著每个星期二的谈话,他一点一点地柔软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们师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关生死之智慧的课。“只要学会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这堂课很短,但涵盖许多课目:爱、工作、家庭、年老、宽恕斯,以及最后的“死亡”。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课,也是永无止尽的寻宝之旅。本书一上市就登上 *** 畅销书排行榜。 读后感 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每天生活在匆匆忙忙之中的人,实在难有余暇去 想及这些。可是,如果你的身体亮起警号,并确实的在给你的生命倒 数,在仅有的岁月中,你会怎样渡过?你会否多花点时间对生命作出 反思? 墨瑞是一位大学教授,他的课,启发了许多人,可是,这个可爱 的老人的身体也亮起警号了!在最后的岁月中,他不忘对生命作出深 刻的反思,同时,他把这难得的经验,通过每星期二的短聚,统统传 授给他的一位学生。即使面对死亡,墨瑞从来没有忘却他是一位老师。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墨瑞重复一遍:「但没有人把这 当真。不然的话,我们就不会这样.」 我说,所以我们对死亡都是在欺骗自己。 「没错,但是有个比较好的办法。你要知道自己会死,并随时作 好准备,这样就好得多.这样你在活着的时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较投 入。」(Mitch: p.104) 「只要你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Mitch: p.104) 他说:「我决定了自己的墓碑上要刻些什么。」 我不想听墓碑什么的。 「为什么?你听了会不舒服?」 我耸耸肩。 「那就算了。」 不,说吧,你决定要刻什么? 墨瑞鼓起唇来。「我想到这句话:诲人不倦,至死方休。」 他等我把这句话咀嚼一遍。 诲人不倦,至死方休。 他问:「如何?」 很好,我说,非常好。(Mitch: p.167-168) 2. 听闻过这本书很久,但一直没有买来看。当我读了这作者另一著作《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意思,于是也买了这本书 。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作者与老教授的对话,还有对老教授的回忆 。简单的对话中,以老教授慢慢迎接死亡的经验去谈生命的意义、对 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等。 之前读过乙武洋匡的《五体不满足》,讲的是天生没有四肢的作者积 极面对人生。但这两本书比较下,《星》对要探讨要带出的内容明显 刻划得深入好多。这或许是因为《星》内的老教授是确确实实慢慢步 向死亡,自然对生命的反思会更深吧。 出乎我意料,《星》内有谈到「不要执著」、「为死亡作准备」等较 少—其实是我自己读得少—在翻译书内读到的观念。其中对执著的讲 解,更与我最近所读,张源侠著的《当六祖慧能遇见佛洛伊德—拈花 微笑》内所述的不谋而合。"Learn to detach"
"detachment doesn't mean you don't let the experience perate you. On the contrary
you let it perate you fully" 读后教人深思。另其中提到的为死亡作准备的方法—"if you accept that you can die at any time" 就正是《 *** 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一本我不得不承认很闷闷 得我完成不了的书—内所讲解的修持观念。 正是《星》由一个真实故事带出这些观念,比起纯粹大谈理论的其他 书更触动人心,读的时候我禁不住都觉得很感动。这真是一本很好的 书。 3. 「对立面的冲突
就像拉长的橡皮筋,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其中 。听起来像摔角比赛。爱会得胜。爱一向都得胜。」 「把水龙头打开,让情绪冲刷你全身。不会有事的,这只会对你 有益。孤寂感也一样
你放手让它去
让眼泪掉下来,完全感受它。」 「死亡,是件悲伤的事,米奇,但活得不快乐也是悲伤。」 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太多人像是行尸走肉
就算他们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 是半睡半醒,这是因为他们追逐的目标不对,生命若要有意义,就要 投入去爱别人,投入去关怀你周遭的人, 投入去创造一些让你活得有目的,有意义的事情。」 这一点亦曾在"生命咖啡馆"提及过
真的有当头棒喝之感...真 的
每个人也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即使他们并没有察觉
还觉得这 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至少在我看来如此)作者本身都是过著这种 生活
他把年少时对生命的热诚都忘了
成了一个麻木的大人... 直至他重遇morrie...真希望我身边也有个morrie般 的朋友呢! 我也很想寻找人生之于我的意义...始终是急不来的呢...
参考: anob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