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21年的徐峥电影《犯罪分子》,当年为何会被禁?

1999年整个电影行业正在重整旗鼓,大量国产大作即将上映,而好莱坞大片也再次获得机会进入大陆。同时,一部江湖疯传的神作——《犯罪分子》,也悄悄地放出了完整版。

犯罪分子

其实,在电影还未放出之前,四面八方马上涌来了赞美之词,这部电影被称作是"北电最牛毕业作品",连著名的导演宁浩都公开说:"这是他看过最好的学生作品。"一连串夸奖加持,观众的好奇心也愈发膨胀——这部电影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时隔21年,《犯罪分子》如今可以被看作是"老片"。光看色调和场景,都有着浓烈的时代感。全片从头到尾都是上海话,夹杂着程耳导演罗曼蒂克消亡式的强调。而且,徐峥拿走箱子、弟弟看电视、最后火车逃亡的时候,背景用的是古典乐。

1999年,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作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锋,完成了一部有实验性质的作品。

当时,大学生负担不起电影的拍摄经费,一再商讨之下,把场景都设定在城市的角落,或者是演员自己的家里,其实全是"外景"。而且,每一条拍摄都要量着胶片的长度,导演演员手里拿个秒表,能一次过,绝对不拍第二条。

犯罪分子

新晋导演程耳,新人演员徐峥、黄奕,三人都是《犯罪分子》的核心主创。徐峥饰演胡天,黄奕饰演小张。《犯罪分子》的故事很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人捡到意外之财,被全城通缉。

胡天在酒店大堂里无意间发现一个箱子,因为要急着交母亲的手术费,心慌意乱之下直接拿走了。回家打开一看,满眼都是钱,他火速拿着钱去给母亲交手术费。

直到把钱交给医院之后,他才感到怅然,后来电视上播出了他违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新闻,逃亡之路就此开始。

犯罪分子

低成本电影,总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现在的电影动则都要1个半小时,长电影播足2小时,而《犯罪分子》只有31分钟。

导演为了融入完整的叙事结构,并且情节亮点,开篇就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先给观众设下一个悬念,等到电影末尾18分钟的时候,再加快节奏。

犯罪分子

母亲卧病在床,胡天和弟弟一起给母亲送饭,就算要冒着被警察逮捕的风险,也记得买一个发卡给母亲;坚持让弟弟好好读书,弟弟做作业的时候也会陪在他身边,两兄弟最后都睡着了,醒来也不忘先照顾弟弟睡觉;弟弟被小混混报复,胡天第二天就带着弟弟打回去。

这是构思的巧妙之处,弥补了时长不足的尴尬。不像其他犯罪电影那样,刻意突出逃亡的惊险场景,而是把重心放在人物的心理语言上——胡天拿了钱之后对要把钱上交警察,还是还上母亲的医疗费纠结了很久;弟弟知道母亲大病倒下之后,内心愧疚不安;胡天陪母亲做手术,直到手术完成之后才想着逃脱警察的追捕。

故事展示用的是交叉剪辑的方式,情节表现很克制,但是该有的冲突也都有,《犯罪分子》更像是一个精炼的寓言故事,用开头的沪式童谣前后呼应。

犯罪分子

上个世纪,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因其选材的敏感性和风格化而需要大量的工作来权衡社会和市场的平衡性。

同时期,与"犯罪片"有很大关联的"公安片"才是影视市场的主流,这与我们国家的变化相吻合。而《犯罪分子》正是在主旋律的洪流下,逆流而上的"任性之作"。

本土化犯罪影片领域里,宁浩导演的作品极具草根气质,曹保平的剧情片亦庄亦谐、丁晟风的警匪片风格硬朗。而比起刻画人物和剧情,导演程耳更想表现的是文艺气息。各种设定居于次要,思想情感表达是最突出的符号。

更加灵活的叙事手段,主动融入了对人性和社群性格的我觉,暴露转型时期中社会存在各类问题。突出上海话方言,用以透析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通过方言丰满人物的形象。

犯罪分子

回到《犯罪分子》本身,最后胡天在医生和护士的联合帮助下,成功逃脱警察的追捕,笑嘻嘻地在大街上溜达,准备逃往故乡,身边一辆火车呼啸而过。

这一幕像反向版的《猜火车》,他不看正邪,只问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