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新娘完整
这件事其实就是出于婚俗的实践,虽然其中存在间接显现家底雄厚的俗套,可只要当事人不觉得违和,那么作为舆论层面的谈论就不该太过严苛,尤其是坚决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说这些并不是要支持“天价彩礼”或“拜金主义”,而是对于风俗本身的实践及衡量来讲,既要看到消极的存在,也要看到积极的存在。长期以来的公论是风俗总是落后的、守旧的、无用的,可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讲,风俗本身就是生活的固有组成部分。
对于传统的婚礼排面来讲,它本身就不是为新人准备的更多的意义在于彰显新人背后各自家庭的脸面。在这个意义上,风俗本身就是集体性的约定,它很大程度上会消解个人在仪式中的感受和存在。就比如新娘“金镯子挂满身”来讲,主要的叙事就是风俗彩头和彰显富贵的作用,至于新娘是否感到幸福,貌似并不在这个范畴里。
这也就是为何很多新人早已领证,但是双方还需要回到各自的大家庭中,进行仪式性确认才算是正式进入彼此的关系链。简而言之,婚姻虽然是俩个人的契约,可回到具体的生活中,因既定的风俗存在,婚姻终归还是无法绝对回避俗套。
要知道牵涉俗套的行为总是各异的、模糊的、排斥的。别说是不同地域间存在差异,就连同一地域的风俗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使得但凡牵涉到风俗的实践,自然就会触发人们的讨论。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新娘“金镯子挂满身”的事情来讲,人们会讨论镯子的数量、重量以及对应的价值几何,紧接着就是价值几何所对应的道德审视,比如揣测新人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经济背景层面的打量,并且如果靠实后的结论是“经济实力”跟“金镯子挂满身”匹配,会认为如此行为有些高调,但要靠实后的结论是“经济实力”跟“金镯子挂满身”不匹配,就会认为是强装样子,总之很少有人“就俗论俗”的去看待行为本身。
尤其是跨地域的谈论更容易进入酸言嘲语的氛围。只是从根本上讲,既然风俗是大多数人的刚需,那么就意味着风俗是观念的投射,这种情况下,再去看待舆论层面的各说各话也就更好理解。
另外年轻人之所以对固有的传统风俗没有好感,就在于风俗总是建立在大家庭基础之上,这跟个人理想和个人感受是相对背离的。大家庭的理念认为一个人不能完全独自过一生,也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认为他(她)是一个人子(女),一个兄弟(姐妹),一个父亲(母亲)或一个朋友,那么只能算个抽象物。
想必新娘也只是依照风俗在行事,只要双方的家庭都认同,并且没有直接或间接产生坏影响,那么作为舆论层面的围观就要宽容看待,而非是看到金镯子就大喊暴发户。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穿金戴银”的婚俗肯定有世俗的考量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它本身朴素的祝福情怀。在这个问题上,要紧的不是批判拜金主义,而是我们要直面婚姻较为现实的底色,也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肯定是无法维系婚姻的。
与此同时在面对不同寻常的风俗,要尽可能的去感受风俗背后的人和事,而非上来就是“扣帽子”、“大否定”。因为风俗本身的看待和实践都有对应的观念投射存在,而从“存在即合理”的层面上看,终归只有时代的风俗(不符合潮流的风俗终归会被淘汰或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