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走红,北大发声,媒介文化制造狂欢的失败

“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随着高考将近,一个采访视频走红各大网络平台。15岁拿下第49、50届 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哈佛为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30岁在任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一连串散发着光芒的头衔,就是视频中衣着朴素,手提一袋馒头——三个白馒头,胳膊夹着一瓶大矿泉水——根据瓶身已无矿泉水原来的标签,应该已经用了很多次,头发略微凌乱,淡定而礼貌地说“欢迎来到北京大学”的韦东奕。

该视频一处出,马上登上了微博热搜,“箪食瓢饮的北大数学天才”话题阅读次数达到了8333.9万,“北大数学大神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阅读次数达3.6亿。网友们大呼“韦神”,感叹人原来可以这么纯粹、专注地活着,感叹学术本该如此。

此后,又有媒体跟进报道,采访他的曾经的老师,采访北大的老师。因为韦东奕是山东人,济南时报还对韦东奕的成长史进行了报道。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网友们对“韦神”韦东奕的讨论。

有人对这个采访进行模仿,有人给韦神设计Logo,还有人以诙谐的形式对比了韦神和“我”的自我介绍,还有人帮韦神进行“打理”,还有人关注到他还挺好看的手,还有人将他做成了表情包,保佑高考顺利。话题范围之广泛,都不能预测它的发展方向,网民们在其中越说越欢快,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果说一开始的讨论是出于好奇和崇拜,那么到后来讨论就趋近于狂欢了,有的是甚至可以说和韦东奕本人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

很快,北京大学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发声了: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

声明一发,沸腾的网民平静下来,网络上的声音开始转向:让天才安安静静搞科研。

这种变化的背后可以看到媒介文化与学术文化两种力量的博弈,媒介文化制造的狂欢的火焰被学术文化压下了。

根据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文化是斗争的场所,各种力量在其中碰撞、交流和协商。媒介文化追逐热点,对大众的爱好和时尚有很强的敏感度,它敏锐地捕捉到了韦东奕身上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以及他身上的反差感,这些都是能够制造话题的因子。随着视频热度的增加,话题不断衍生,人们在媒介文化的助力下收获到狂欢的“力比多”。而学术文化的出现,阻断了学者的被娱乐化的趋势,也维护了学术圈应有的严肃性。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确实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各种领域都被圈入“奇观”社会的声色犬马当中。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诉诸感官的,各得其所,才能各司其职。

但是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壁垒也不能垒得太高,让大众觉得学术、政治、科技这些领域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而是要探索一个互相触碰的度。这样,大众才能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这样,像韦东奕这样的“大神”才能更为人所知,并且成为青少年的榜样,也让人们知道,这时代,还有很多耐得住冷板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