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永不消逝的电波》?
我觉得这是非常绝伦的艺术。
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没有经典台词、没有镜头转换,仅靠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表达复杂的谍战故事,这在舞蹈领域还是空白。舞台上,编剧罗怀臻塑造了9个主要角色,每个角色几乎都是双重身份。先说明一下,我的回答并没有跑题,我在很认真的评价《永不消逝的电波》。既然问我怎么看待的,那我就要把细节为您解析清楚。
于是,“舞剧蒙太奇”“倒带式回放”“可移动景片”……一连串突破常规、不拘传统的手法被带到了舞剧里。很多背景交代被移入影画中,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灯光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部舞剧的视觉呈现有了电影的质感。“将艺术创新做到极致。”
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者王佳俊在剧中扮演主人公李侠。他至今记得,排练进入一个半月时,创作瓶颈出现,卡在了人物的情绪构建上。“在隐忍、克制、细腻的‘收’与‘放’之间,找不到‘李侠’身上那个准确的度数了。”王佳俊说。况且,这部作品还要加入“戏剧表演”,这在他近二十年的舞蹈创作经历中并不多见。
“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永追求一流。”在上海歌舞团排练厅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主创与演员们一遍遍抠细节,一个动作上重复上千遍。“创作的过程很煎熬,但突然找到了感觉,就脱胎换骨。”韩真说。
如果你赞同上述回答,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