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大火,是什么救了格罗斯让
就算不关心F1这项赛事的朋友,最近几天应该在各大平台看到了F1巴林站中,车手格罗斯让的史诗级事故。格罗斯让的赛车在与科维亚特赛车发生碰撞后,全速撞向了赛场边的护栏,以53G的撞击力度撞穿铁护栏并发生断裂,泄露的燃油引发大火瞬间包裹赛车。
接下来的的一幕也是非常惊心动魄,追击车驾驶员Alan?Van?Der?Merwe迅速前往援救,赛道安全工作人员用干粉灭火器给格罗斯让开出一条路,在短暂的挣扎以及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格罗斯让终于逃离火场,从撞击发生到离开赛车,仅28秒。
被送往医院接受借料的格罗斯让确认只是手部脚部轻度烧伤,几日休养即可出院。
在如此重大的碰撞事故中得以逃生,格罗斯让是幸运的,但这一切,除了需要感谢现场冒着大火救援的工作人员,同样要感谢自赛车诞生过百年来,所有为赛车安全付出精力和时间甚至生命的人们。
车辆安全可以说实在摸索中前进,在第一辆汽车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汽车安全是什么,但是当第一位驾驶员因为驾驶汽车而失去性命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汽车应该如何设计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危险。
切特·米勒(Chet?Miller)1953年事故
1950年F1刚开始举办的时候,当时的赛车完全是为了速度而生,也仅为了速度而生,没有人去思考安全这件事,也没有人意识到需要做些什么让车辆变得更安全,甚至连头盔都不是强制使用(后来直到1952年才正式强制使用头盔,而且并不是全盔),因为汽车安全性以及安全意识、规则等等的不足,在比赛举办的前十年内,就有十几位车手在比赛中丧生。往后的十几年也是不断有车手在比赛事故中失去生命。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每十次事故中就有人死亡或重伤。在1980-1992年期间,死亡人数和每次事故的重伤率明显下降,降至每250人中不到1人。那么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F1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格罗斯让在这么重大的事故中可以逃生。
FIA在赛道安全、驾驶员安全以及赛车安全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些年的F1的变化,也正是格罗斯让能顺利在大事故中逃生的重要铺垫。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安全配置,例如头盔、防火服、单体座舱、安全车、追击车、赛道缓冲墙(TechPro)、头枕、HANS、Halo等等等等。
其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现代F1的开端就是始于安全提升为核心的一次推进。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中,世界上最伟大的车手艾尔顿·塞纳(Ayrton?Senna)在比赛事故中去逝,这对于F1这项赛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同时也对赛事安全再次敲响警钟。
塞纳去世后,国际汽联成立了专家咨询安全委员会,以研究和改善赛车安全,并任命沃特金斯担任主席。
沃特金斯(Watkins)是世界顶级神经外科医师之一,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一级方程式赛车圈中工作,也是当时布拉汉姆车队的拥有者。
(左:塞纳;右:沃特金斯)
安全委员会与汽车工业研究协会合作,目的是为了增强汽车的防撞性能和约束系统,并改善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在委员会的推进下,赛车的碰撞测试更加严格,头盔和赛车服的新安全标准以及最终推出的HANS设备作为所有国际赛车比赛中的必备。委员会还致力于提高赛道的安全性。这也导致世界各地赛车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了防撞栏、缓冲区和赛道旁的医疗设备。
但是不幸的是,在2014年,也就是塞纳去逝后的第二十年,比安奇在赛道上发生严重事故,并在治疗一年后最终去世,这是在1994年以来,第一个在F1赛场上发生事故并因此死亡的第一位车手。因为这场事故,FIA加快推进了Halo的诞生。
格罗斯让的碰撞事故可以说是放在整个F1历史上来说,都算得上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庆幸的是最终他只受了轻伤。到底是什么救了他的命,但当中又有什么地方出现了bug。
首先事故发生的第一点是碰撞,在与科维亚特发生碰撞以后,格罗斯让赛车以221km/h的速度撞向护栏,赛车解体,同时座舱插入到了路边的护栏内。其次是在碰撞发生的几乎同时,赛车的油箱发生泄漏,并瞬间着火。在半分钟内,救援人员到位进行拯救,车手自行爬出车外。
这里涉及到了赛车的碰撞安全,车手的装备防护,以及赛道的缓冲区安全以及事后救援等几个方面。
如何保证赛车在发生严重碰撞过后,乘员舱最大限度保证完整是最重要的事情,在F1赛车中,1981年就引入了单体座舱设计,驾驶员的驾驶室就是布置在单体座舱中。随着刚性设计和材料学的改进,单体座舱能承受的撞击力度越来越大,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2018年赛季加入赛例的Halo系统保证乘员舱顶部的空间,加入了Halo以后的F1赛车座舱就像一个笼子,可以从多角度抵抗外界物体对车内人员的冲击。
格罗斯让的事故中,座舱是在分体后卡进了铁护栏中间的,如果没有Halo,护栏很大几率直接触碰到驾驶员。同时没有Halo,就算护栏没有伤害到驾驶员,那么也许也会阻挡驾驶员的逃生空间。而Halo在这里就很好地“推开”了护栏,给乘员留出逃生空间。当时对于Halo影响逃生空间的疑虑在这里也变得不值一提。
(2018年比利时站)
然后是在受到剧烈的冲击后,如果保证车内部件不会对驾驶员造成伤害,其中头盔、六点式安全带、HANS与溃缩式转向柱的搭载在这事故中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后是车手的防火服,以及全身的阻燃材料装备,这些装备都是带有杜邦的Nomex涂层,它可以保证耐火性并能防止热量的传导,在600-800摄氏度高温下坚持11秒后,赛车服内温度不得超过41度。并且这种材料用于车手身上所有物品,以确保驾驶员在大火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防火保护。
紧接着是追击车,一般比赛的重大事故都发生在第一圈,而一台能跟上尾车的医疗车,就可以在遇到严重事故的时候立即展开救援。
这台性能强大且装载救生用品及专业医护人员的追击车,就是C63?AMG?Estate,让驾驶员Alan?van?der?Merwe能在事故发生10秒内就到达现场实施救援,这对于第一时间救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安全设备都起到了作用,这里不得不提几个bug。
油箱和油路。F1采用的全部都是柔性油箱,官方称之为Flexible?Fuel?Bladder。通常使用凯夫拉材料制成,并规定双面必须使用防火弹性涂层进行覆盖,以同时满足轻量化、高强度、防火的要求。同时油路部分FIA要求必须使用干断接头,以防止像格罗斯让那样的事故——引擎和单体壳(油箱)分开断成两节后,燃油继续通过管道往外冒。
但是官方给出的赛车燃烧原因正是因为燃油泄漏,被着火的电池点燃。
那么目前是燃油是从油箱泄漏,还是油管泄漏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在防止燃油泄漏这个角度来说,F1赛车还是存在一定的bug。
车轮。在发生碰撞以后,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格罗斯让赛车的车轮有一个已经飞到很远的地方,在飞出去的过程中还差一点砸到了路过的赛车,这是非常危险的。
早在1999年,FIA就已经在F1赛例中加入了车轮束缚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为了防止车辆在碰撞事故中出现车轮乱飞导致误伤的风险。2011年又将每辆车的束缚绳数量增加了一倍,以进一步减少事故后轮胎的零部件飞出。尽管是这样,在这场事故中,这个系统依然失效了。
缓冲墙TechPro。在1967年,为防止引发大火,FIA禁止使用干草垛作为防护墙,后并在2000年引入了TechPro,也就是目前赛道上专用缓冲墙。F1?TecPro具有最大的能量吸收量,并根据现代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开发的,其真正的高效之处在于该系统在发生碰撞时无法分解,也无法被任何类型的车辆刺穿。
但是!!!!
因为格罗斯让的碰撞位置不属于常规会出现事故的位置,所以并没有采用到TechPro隔离墙。F1对于赛道安全的布置虽然已经非常严谨,但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同样在今年的F2俄罗斯站,Ghiotto和Aitken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碰撞事故,并在4号高速弯道上飞离赛道,但是得益于TechPro对冲击能量的吸收,两位车手都没有受伤。这也证明TechPro对于碰撞安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惜在今年巴林站的这场事故位置没有被TechPro,导致事故恶化。
早在2018年,F2冠军罗素就呼吁,全场应使用TechPro,毕竟事故总是会发生得让人意想不到。
其实现在在我们看来非常平常的安全技术的推出和使用,背后藏都有着一件件令人悲痛的故事,例如,比安奇的事故推动了Halo的诞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了很多资料,过程中我特别难过,但也特别庆幸。
难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一幕幕的悲惨案例在我眼前不断重播再重播,而庆幸的是,我活在的这个时代里,我们活在这个时代里,集合所有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打造了今天我们能摸到,能开到的,拥有着史上最安全配置的汽车。所以,请好好利用所有用这些能够保护我们周全的安全设备,因为这时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