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人》
一个
冈仁波齐是一部关于西藏朝圣的纪录片。
知道这部小众电影是看到老师在朋友圈分享的。里面有一句话——它描写的是生与死,既不卑微也不卑微,不喜也不悲。
当我从南京回来时,我看了看。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408.6公里,生死与共。这是11人的生活片段,也属于普罗大众。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非常日常的清晨场景。整体色调偏灰冷。藏民们在放牧牛羊,席地喝茶,围坐在一起聊天祈祷。停电后,他们点燃蜡烛。当电来时,它就熄灭了。
有一天,藏族汉子尼玛聚在一起。为了帮助他的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他计划新年后动身去朝圣。
于是,故事慢慢展开。
最终,这11个人,一个孕妇,一个9岁的孩子,一个残疾的少年,一个经常喝醉的屠夫,在拖拉机的隆隆声中带着家人的祝福出发了。
他们从那一刻起就出发了,一步,一伏,一伏,一折,一想一想,这一年的路就这样开始了。
一路上,几乎没有人说话。他们重复着这一系列动作,从天亮到天黑,从大雪纷飞到绿草如茵。九岁的孩子头痛,他继续毫不含糊地敲他的头。
一路上,新生命诞生,老人死去。这就像一个生死轮回。他们祈祷,他们接受,他们祝福,他们继续前进。
一路上,有水,他们涉水而过,有大雪,他们打翻,石头掉落,他们走过去,有一只虫子经过,他们只是静静地躺着,等待虫子经过。
一路的测量和体验是如此平静和平淡,以至于电影中没有出现预期的转折点。
在影片的最后,这群朝圣者仍然在这样一个步骤中,拜倒自己,拜倒自己,折叠在一起,思考和思考。山在烟中,人在山中。
11阴影看似渺小,却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显得神圣。
也许这一步,一个磕头,就是朝圣本身。
也许,如此平淡和普通就是生活。
但是在这种平淡中,有更多的充实和丰富,这种充实和丰富直达内心深处。
这群朝圣者,
他们在风雪中磕头磕头,我们总是忙忙碌碌,艰难度日。
孤独和兴奋,漫长而迅速,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其实也有一样的。
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实现内心的自由。
我们也有自己的期望,并努力实现预期的美丽。
他们的每一步和磕头都很重要。
我们的每一步和努力都很重要。
二
这是另一个故事。
在一个地方,也有11个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他们平凡的路上。
正如《盲人》的开头。
传说在二战期间,在西部的太行山深处,
曾有一个专门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情报小组。
所有的人都是盲人,但大多数人不称他们为盲人。
就叫它盲人吧。
本来不仅有11个盲人,而且有33个* *,但战争结束后,这支队伍还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
他们以流浪和唱歌为生,他们飘渺而与世隔绝。他们只闻到遥远的太行山上纯净自由的歌声,没有一丝杂质。是他们。
就像朝圣者一样,他们一直在行走,只有一件行李,也就是被褥,只有一个信仰,也就是歌声不断,只有一个节奏,也就是一个梆子。
没有光和影,没有家和爱,没有世界的欲望,但他们的心像早春的太阳一样明亮,他们的爱像他们耳边的歌声一样生动,他们的幸福,我想,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一直在路上,朝着他们心中的“冈仁波齐”走去,而这个“冈仁波齐”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他们带着心中的信念接受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好是坏,然后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我们拥有一些东西,想要更多,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平凡,却抱怨自己每天都被困在平凡的日子里。
我们以为可以自由,却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中黯然失色。
我们在脑海中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理想的画面,但我们从未出发。
我们向往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光芒。
但在我看来,与盲人相比,我们的心灵不够明亮。
其实,幸福,其实与地位和权力无关。我们做出选择,我们忠于我们的选择,并为此付出全部努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适时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内心。
三
果然,我最近喜欢怀旧。
我记得那年的高考,其他的几乎都忘了,作文题却记得很牢,这是对平庸的拒绝。
我仍然记得我写了一首《飞蛾扑火》。它应该是一个英雄的词,它最终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还记得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身边的所见所闻所见,各种平庸。
高考结束后,
有人说这个话题本身很平庸,
有的说这个题目可以和模拟题通用。
有人说最后,他们都平庸到死。
现在回过头来看,拒绝平庸其实是沉重的。
有多少人忘记了曾经发誓拒绝作文平庸的自己,
有多少人低头看到生活中这个打磨精致的自己,却只看到一个啤酒肚,
多少人大声喊着信仰和自由,走得很快,但最终,他们的心停留在原地。
平庸,平庸-
我们可以平凡,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平凡,但平凡的我们,即使我们有柴米油盐,即使我们在地铁上穿过人山人海,即使我们被生活的锋芒所伤,哭过笑过,我们仍然是我们。
只要我们不回避和挽留,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冷漠的世界不会善待自己,但我们仍然可以带着信念和真实的自我在平凡的道路上前进。即使我们最终两手空空,我认为也有由衷的喜悦和无限的充实。
然而,我们似乎越来越平庸了。
《奇葩说》中有一集,争论的焦点是,如果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讨厌的人,这怎么会是件坏事呢?
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后悔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然后,我醒了,忘了。
我们走出学校,窥探这个社会的大熔炉。我们看到了很多丑陋和丑陋,也看到了很多扭曲和世故。
但是当我们坚持我们的初衷,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时,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思维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已经改变了,并且在我们的眼中没有光。
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很多人说他们想成为科学家,但现在当孩子们说这话时,他们会冷笑。
我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个话题,我们可以白天想,晚上想,做梦。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好像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很多很多。
然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谈论梦想和坚持。
回到这场辩论,即使我们看透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即使我们明白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承受一些东西,即使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也无能为力,但我希望我们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并让它发生。
就像这群朝圣者,或者这群盲人一样,我们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修行,选择自己的内心,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冷静而不优柔寡断,睿智而不狡诈,最终获得自由。
正如马东所说,世态炎凉,但不世俗。
我觉得,善待自己,不要世俗。
挥霍
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属于朴树。
我一直知道朴树,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白桦林里,然后又听了一遍他的《夏花》和《那些花》,然后想到了《平凡之路》和《纯真之年》。
在歌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怀抱理想的少年,对人生的困惑轻声细语。他不炫耀,不善良,非常简单和真实。
记得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朴树为什么上节目。
朴树低下头,想了很久,抬起头,像个孩子一样,说,我觉得人总得吃饭。
主持人又问,今天唱这首歌的原因是什么?
朴树说是代理商选的,他想推广。
主持人笑了,台下的嘉宾也笑了,朴树也笑了。
当镜头推到朴树面前时,他很少直视镜头,好像很不安。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说多年前的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那么现在的他并没有改变,他唱出的灵魂也没有改变。用他的心和信念谱写的天真无邪的音乐终将达到尘世的完美。
如此华而不实的人遇上如此华而不实的电影。
朴树这样说“冈仁波齐”。他觉得简单自然,而且很尊重人。目前,他决定将新歌改名为《我心中无所畏惧》,重新编曲并重新演绎,最终这首歌成为了影片的主题曲。
一首歌,一个动作,一个转身,一个轮回,无论是朴树,还是这群人,他们都一样,在看似平淡而普通的日子里,坚持着,坚持着一种信念,最终获得自由和充实。
都说生活不易。有多少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也许是我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和接受平凡的自己。
就像那首《平凡之路》一样,我失望了,迷失了方向,直到我看到了平凡,这是唯一的答案。
愿每一个选择都忠于灵魂,
希望在平凡的道路上,不抛弃信仰,最终获得自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