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山》影评

现代京剧《杜甫山》的沉浮

由杨春霞和马永安主演的《杜甫山》是在所谓的“八大样板戏”之后问世的,但它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京剧中的一部“有骨头的老戏”。诞生于1963,最初由宁夏京剧团移植到同名评剧。

宁夏京剧团远在西北,但主要演员都是北京人(原总政治部京剧团),也有名气。1963年春天,团里在东北旅游期间,观摩了沈阳评剧院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杜甫山》,被其内容的传奇色彩所感动,觉得更适合用京剧来表现。不久,由尹元和、孙秋田执导,李、主演的影片被移植并搬上舞台。

与此同时,杜鹃山引起了北京京剧团的兴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邱、率先推出了杜鹃山。“四大熊”之一的马在剧中饰演“郑创造”的角色,绿叶撑红花,可见其阵容之强大。

1964年,第一届全国现代京剧演出在北京举行,两位“杜甫山”一起参加,都引起了轰动。相比之下,有过从军经历的李和的表演则带了一种强烈而质朴的风格,似乎更受好评。邱由衷地称赞李比他打得好得多。

周恩来总理观看了宁夏京剧团的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演出后不久,文化部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员赴宁夏将《杜甫山》搬上银幕。经过一番紧张的排练,剧组赶往长春,但在途经北京时,文化部通知他们“暂停拍摄”,因为江青紧急将李丽芳调往上海出演《海港的早晨》(后改名为《海港》)。

转眼间,我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杜甫山”停了。

1968左右,北京京剧团《沙家浜》的编剧汪曾祺接到指令,将《杜甫山》由原剧改编,由此产生了一座杜甫山,后改名为《杜泉山》。

《杜泉山》仍由邱主演,他精心设计了主要唱段。可惜,这个草案没有通过,于是邱失去了上台的机会,不久就去世了。

就在这期间,上海的王淑媛(原剧作家)和李忠诚(后上海京剧院导演)也在改编杜泉山。于是,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与京沪合作,成立了由王淑媛、李忠诚、汪曾祺、杨宇民四人组成的创作组,对汪曾祺的《杜泉山》进行加工整理。我是那里的中学生,在国庆演出的一种戏剧广告里看到过《都泉山》。

1970年,剧本定稿,恢复杜甫山称号,但主要人物何翔、五斗、文琪九子改名为柯翔、雷刚、文七九。随后选了很多演员,主演也基本敲定,但柯翔一角却迟迟未定。

1971 5月的一个周末,上海京剧团的杨春霞表演完《海港》回家吃饭,突然接到团里打来的电话,说是周一马上去北京报到,让她做好长期离开上海的准备。当杨春霞登上飞机时,时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的余慧勇(后来的文化部部长)已经在机舱里,通知她已经确定担任《杜甫山》的主角柯翔。

1972年,《杜甫山》正式上线,风靡全国。

毛泽东总统看后觉得音域太宽,有些地方音调太高,很难唱。他建议做一套低音设计,方便民族唱法。所以《杜甫山》破例了两套唱腔。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杜甫山》的改编和演出,经常安排《杜甫山》招待外宾。记得在报纸上看到《杜甫山》去阿尔及利亚访问演出。

1974年,杜甫山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出。许多老戏迷称赞它“京剧味”。

-长江日报1997 9月12长江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