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抄表"为什么还不普及,技术门槛很高么?

水、电、燃气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抄表则是供水、供电、供气公司对居民的用水、用电、用气的使用量统计的必备手段。但是,人工抄表确实是件劳心劳力的事,来自自来水公司的内部数据显示,目前上门抄表的“见表率”不足60%,因效率低已导致了高昂的人工成本。看来利用当前“万物互联”的发展机遇,“智能抄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无线远传抄表方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抄表带来的问题。其通过在居民社区组建无线网络,实现远程自动抄表数据采集。然而传统的无线抄表方案是通过 (G)FSK、Zigbee 等无线技术进行通讯组网,但是,这种“智能抄表”模式存在居民区信号覆盖不足、抄表并发性能低下、多节点设备维护复杂等问题,

成为推广普及的瓶颈。

其实,“智能抄表”未能普及很大的原因是实施难度大,技术门槛高,目前市场上存在 “智能抄表”解决方案,我做了简单的对比:

预付卡智能抄表,无法远程管理表计,运营情况难以实时监控。

GPRS远程抄表,需长期向运营商支付运营费用。在GSM网络覆盖不佳的地方难以应用,且面临运营商退网的风险;

基于(G)FSK自建网络的远程抄表,通讯距离短且易受干扰,数据采集成功率经常只有80%。

而目前,智能抄表这个场景中,国内主要是NB-IoT和LoRa技术在竞争,一个是授权频段的运营商建设形式,一个是开放免授权的企业自建形式;两者各有利弊:NB-IoT是运营商建设基站,其优势在于用户不需要关心基站端的建设,但其劣势也在此:租用运营商成本较高、无法控制网络质量等;LoRa是企业自建网,对于有能力自建网的用户而言,长期运营成本较低,网络可控。

LoRa和NB-IoT均有各自的市场,相比而言LoRa更适用于终端集中度较高的场景,LoRa的技术特点就是低功耗、长距离覆盖、建网成本低、接入链接数大,适用于数据采集和终端下行控制。比如智能抄表,因为建设少量基站即可满足业务。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水司在运用智能抄表的模式了,而且既能稳定传输抄表数据,又能合理控制成本的通讯方案,是广大水司智能远传抄表的核心诉求。由LoRa基站、LoRa通讯模组以及物联网管理平台构成的锐捷LoRa物联网通讯方案,就很好的满足了水司的这个诉求。通过LoRa模组与LoRa基站间通信,将表计采集的数据上传物联网管理平台,并在智慧水务服务平台中呈现,同时通过物联网进行表计管理。LoRa基站,运用多天线分集接收技术,有效避免居民区复杂环境带来的信号干扰与快速衰弱。

在实际应用中,一台LoRa基站可无死角覆盖一个21万平方米的小区,即便离基站最远、遮挡最严重的水表,仍能实现抄表数据稳定回传。

说了那么多,相信更普及的智能抄表方案会走进人们生活。以后再也不用为被敲门“查水表”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