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为何能领先列强画出第一幅独立的西文版中国地图?
葡萄牙人是最早与中国人接触的西方人之一,他们对中国最初的认知,可能来自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早在1428年,恩里克王子就见到了其兄佩德罗王子(Infante Pedro)从威尼斯带回的这部书,它入藏于葡萄牙国王杜亚特(D. Duarte)的藏书室中,在那里,有两部拉丁文抄本。显然,恩里克王子从中受到了鼓舞。
虽然葡文版《马可波罗游记》在1502年达·伽马第二次远航印度之前才面世,但在国王杜亚特的藏书室,人们发现有两部拉丁文的抄本。学者考证后,认为是唐·佩德罗(D. Pedro)王子1428年访问威尼斯和罗马时所购。这部书无疑对其弟恩里克(D. Henrique)的航海事业带来启示和鼓舞。达·伽马第二次远航印度之前,这部书的葡文版在里斯本出版。
出版者在前言中如此评介当时的葡萄牙人对东方的认识:“想往东方的全部愿望,都是来自想要前去中国。航向遥远的印度洋,拨旺了那片叫做中国(Syne Serica)的未知世界的向往,那就是要寻找契丹(Catayo)”虽然至此中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有关中国的情况也甚为含糊和不尽不实,但已为葡萄牙王室所深切关注。
整个欧洲都想了解中国,葡萄牙国王更计划开辟一条海上航线来代替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商品直接运送到里斯本。1508年,唐·曼努埃尔国王派遣迭哥·塞格拉 (Diogo Lopes de Sequeira) 率领船队前往马六甲,并下达指令指示探听查明秦人(Chins)的情况
葡萄牙人是西方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路的开拓者。1511年,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征服马六甲后这个交通要津后,情况开始有所改变。马六甲是通往中国的一个重要通道,虽然中国实施海禁,但还是常有从中国来往当地的商船,城里也住有中国商人,在这里葡萄牙人与中国人进行了更多的接触。
葡萄牙人试图以马六甲为基地,沿着中国广东、福建沿海进行海上贸易通道,但由于明朝实行封闭政策,他们只能在中国沿海的岛屿活动,难以进入中国内陆。因此,他们对中国谈不上了解,对中国人的认识也很表面化,对他们而言,中国不过是一个可以进行贸易但还没有开发的市场,他们“寻找的是能纳入其市场系统的资源和商品交换”,甚至不知道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契丹。
但是,葡萄牙人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因为他们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无法抹掉头脑中“富饶中国”的集体记忆。1511年,葡萄牙人打通马六甲航线后,有机会自南海接触到中国和中国地图。据中国文献记载,1514年、1517年葡萄牙人已登陆中国珠江口。
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古今形胜之图》,大约于1574年传入西班牙。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10年后,巴布达绘制中国地图。在这幅图上的中国西部画着一个名为“Lacus”的湖泊,它实际就是明代一些地图上的黄河源——“星宿海”,显然巴尔布达参考了当时明代的资料。不过,巴尔布达的图上还有一些想象的内容,如风力四轮车。
巴布达的这幅中国地图,也是一张中国分省地图。它标出了明朝当时15个省份中的13个省份的位置及名称,这些省份有:广西(QVAN CII)、广东(CANTAM)、福建(FOQVIEM)、浙江(CHEQVIAM)、南京(NANQVII)、山东(XANTON)、京师(QVINCII)、贵州(QVICHEV)、陕西(XIAMXII)、山西(SANCII)、云南(IVNNA)、河南(HONAO)、江西(FVQVAM抚州)。
四川和湖广则没有标出。其中,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南京、山东等沿海省份的相对位置大致正确,一些港口城市和海岛也标注得较为清楚,如:澳门(但误为珠江口东岸)、厦门、宁波、海南岛、台湾岛等。这幅地图的另一贡献是,它第一次在西文中国地图上绘出了长城。
这幅地图的出名,有赖于它被收入奥特里乌斯1584年出版的《世界剧场》中。奥特里乌斯这部地图集自1570年首次出版后,大受欢迎,所以不断印刷,也不断增补新图。1584年的这一版地图集影响巨大,使后世许多关于东亚的地图,都以此图为模本来绘制。
比如,洪第乌斯1606年版的独幅《中国地图》,只是调整了此图的方向,大部分内容承袭了巴布达的地图。约翰·斯皮德(John Speed)1626年版《中华王国地图》,斯皮德不仅承袭了巴布达地图,而且丰富了图上内容,图上有了更多关于中国或东亚地区一些风俗习惯的介绍。就这样——1584年——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就这样联在一起了。
扩展资料:
1300年西方已出现了《马可·波罗游记》印本,但这个讲述了大量中国故事的书中并没有附上一幅中国地图。西方人绘制的独立中国地图,是葡萄牙人打开马六甲航道进入太平洋之后的事情——1584年安特卫普出版了西方世界第一幅单张中国地图。
并在左下角的题花框里以“CHINAE(中国)”作为图名,同时标出了作者的名字“Ludovico Georgio(路德维科·乔里奥)”。这个名字是作者的拉丁化的名字,当年这种名字很流行。其实,他的本名叫乔治·德·巴布达(Luiz Jorge de Barbuda)。后世的文献中也多用他的本名,所以,这里我也采用巴布达这个名字,来介绍他和这幅中国地图。
巴布达大约生于1564年,卒于1613年,是一位在西班牙任制图师葡萄牙地理学家。他最著名的地图作品,就是这个西文版的中国地图,它是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奠基之作。
学者们公认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有3个里程碑:一个是1584年出版的巴布达中国地图;一个是1655年卫匡国绘制、约翰·布劳(Joan Blaeu)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一个是1735年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按照康熙朝丈量成就绘制的中国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