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沙河会战碑的战碑历史

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狂妄地叫嚣:夺取满洲、吞并朝鲜,把西藏纳入版图。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沙俄的野心遭到新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东南亚大陆政策”也受到沙俄的阻碍。这样,两强为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终于在1904-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10日,日俄宣战。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俄军北溃,日军乘胜追击。2月下旬,追至奉天沙河一带。双方再开战事。奉天大会战是日俄陆战的最后决胜阶段,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把辽河以东的大片领土划为战场。主战场就设在苏家屯区魏家楼子村和烟龙山一带。此前,俄军在各个战场连续失利,沙俄政府希望在奉天会战中扭转战局。沙俄从远东、中亚甚至欧洲抽调大批部队开往前线,以沙河为屏障,将部队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先守后攻。日本野津大将所属第四军(以第十师团,大久保支队及第六师团为主力)25万日军与李尼维大将率领的30万俄军血战7昼夜(史称沙河会战),双方各伤亡7万和9万人。3月10日,日军击溃俄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增援的的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溃。经美国斡旋,1905年9月5日,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又在1905年12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从而取代沙俄,将辽东半岛变为名副其实的日本殖民地。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支配地位。

奉天大会战37年后,日本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在1942年6月24日的《告亚细亚民族书》中,将日俄战争描绘为“复兴亚细亚”的“庄严”“序曲”:“日本以金刚之信,执降魔利剑,给四百年来连续侵略未曾从一人中遭受过百倍之耻辱的白人以最初严厉的一击,从而鼓舞起在白人压迫下各国的希望与勇气,激励起在列强横暴下遭受痛苦的小国的理想和与活力。日本国的名字恰如是枯木回春的生命之液一样,一直使一切被虐待受凌辱之民的灵魂久久不断的热血沸腾。”

日本人视自己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为大和民族的真正崛起。1911年,日本为纪念这次最大规模的陆战建立了此碑。

1912年,经日本政府同意,沙俄在此碑500米开外建立东正教十字架形花岗岩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6米,宽0.7米,以灰白色花岗岩砌筑,碑的上端镶嵌着圆形彩色“圣母”头像,下面镌刻着俄文碑文:“纪念1904年日俄战争沙河会战中死亡的俄军将士 献给为沙皇的信仰而英勇为国捐躯的俄罗斯军人们 1904~1905”。

《日俄战记》记载了当时两大帝国的会战对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的影响——日俄所到之处,“是物即取,是钱即劫”,“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横飞,产破家倾”。

沙河会战把魏家楼子附近的村庄变成一片废墟,当地百姓背井离乡,无辜的中国人民惨遭杀害,当地百姓中幸存的何殿甲老先生曾悲忿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两军兵马夜奔驰,万宝山头将令施,无数乡民尽丧胆,哭声载路怅何之。

作为清朝的盛世陪都,奉天当时正向近代城市转化。日俄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将经营了200多年的奉天古城彻底摧毁。

少年周恩来与魏家楼子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到奉天读书,先在 铁岭银冈书院就读,同年秋转入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小学,在此度过了对其一生影响至深的三年学习生活。在东关模范小学学习期间,少年周恩来结识了同窗好友何天章、何履祯。何氏同窗的家就住在奉天城(今沈阳市)南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村子是日俄战争的旧战场。1 904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竟然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了大战,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日俄为了显示他们掠夺中国的“赫赫战功”,在魏家楼子村东的烟龙山上遥遥相对的修建了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