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越软越舒服?按这个思路买车100%后悔!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今天聊点跟新能源、智能化无关,但和每一个准备买车的你都有关的话题。
选车时,你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有人说动力,有人要空间,还有键盘车神要手动挡,更有一知半解的选手要三大件。
也有的人不一样,要适合自己的人机工程性能。之前社长写过一篇科普人机工程的文章《这项技术随处可见!但在汽车上,竟然落后了几十年?》,好多网友留言:
今天我直接给大家找来了一个专门给各类制造企业提供人机工程咨询服务的大佬,让他在之前我们科普的人机工程基础上,来给大家更深度聊聊与你的屁股、腰密切相关的汽车零件系统——座椅。
(以下为做人机工程咨询服务的朋友的原文)
座椅软点好,还是硬点好?
被贬为偷空间手段的后排坐垫长度偏短
是不是一定不好?
有各种翘起来的护翼
包裹性一定好运动性能一定OK?
这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会给你答案
座椅看似是个非常简单的零件,主要由骨架、悬簧、发泡、面料四大块,外加其他电机、调节器等附件组成;
然而座椅又极其重要,它是连接着车和人的关键零件系统,路面的各种响应除了被悬架吸收,剩下的就完全由座椅来接受和传递了。
座椅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的舒适性。
正如某头部自主车企的书福·李老板好多年前说过的一句名言,“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侧面证明了座椅的重要性。
座椅的确看起来只是一个垫子和靠背组成的沙发,然而座椅舒适性研发却是一个庞大且完整的体系。
传统座椅舒适性的维度包括:静态舒适性、动态舒适性、调节舒适性、功能舒适性、操作舒适性等5个方面,近些年来很多企业把原来静态舒适性中的气味拿出来建立起一个单独的气味舒适性的大维度。
当我们去4S店内看车时,针对座椅主要考察的是软硬度、包裹性、材质面料等,涉及到了静态舒适性和动态舒适性。
一个几乎人人都犯的错误是,依靠展厅简单的乘坐感受,来判断软硬度和几何尺寸这两个属于动态舒适性的维度。
再加上陈旧的观念“软=舒服的沙发,硬=难受的板凳”,导致采用偏软座椅的车型受众更多,市场更好。某品牌的某逸大肆宣扬的“0重力座椅”更是将这个卖点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残酷的真相是什么?
偏软的座椅动态舒适性更差,更容易使乘客疲劳。
比如广汽的AION?S。
定位于新能源中高端市场的AION?S在内饰用料上下足功夫,座椅应用了大量的翻毛皮,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档次感。座椅采用了赛车一体式造型,突出了“视觉”上的运动感。
(aion?S座椅)
然而在座椅填充材质上却选择了硬度更软的发泡材质,导致整体支撑性不佳。
一款定位科技感、舒适感的产品,搭配了强烈运动元素的座椅造型,采用的却是较软的发泡材质,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违和的事。只能说AION?S为了迎合市场的口味也是煞费苦心。
我一个开Aion?S的好朋友就表示,对这个车子别的地方都满意,除了座椅。而另一个开Aion?S的好朋友则说,他平时都是把衣服卷起来当靠垫的。。。
最近在马路上越来越多的看到AION?S用做专车,有条件的话,请多关心一下这些司机的腰……
之所以有如此反直觉的结论,是因为相比家里沙发完全静止的状态,汽车的座椅时刻处于运动状态,车内空间也没有条件让人频繁变换姿势和来回走动缓解疲劳;
所以硬的座椅能够给予乘客足够的包裹性,使乘客的身体不会在车辆行驶的颠簸中晃动太大而产生不必要的调整,同时还能有效的卸掉乘客的腰部负荷,进而减轻疲劳感。
也许有人会杠,又大又软的沙发不香?
不香。
汽车是渗透了人机工学的产物。理性的去看一下办公椅,同样作为一个需要长时间使用的产品,人体工学办公椅从不会把软放在产品设计要素里。身体各部位体压的合理分布,高科技材料的应用,全都在强调“支撑”、“回弹”。
对这点还有质疑的话,可以选择轩逸和福克斯,分别开4个小时以上,相信你一定会认同我的结论。
以上所讲,并不是全盘否定偏软的座椅。
如果你的车只是用来上下班代步极少有长途需求,那你完全可以选择偏软的座椅。偏软的座椅在一定时间内使你的身心得到放松。
如果你经常要跑长途,或者每天要在车上待十几个小时,那还是选择硬一点的座椅为好。
一个不太恰当,但是却正面的例子,比如正在打5折出清的捷豹E-pace,座椅和产品形象就非常统一。
运动化的内外饰和座椅造型,以及硬硬的座椅填充材质,再加上巨大且可调的靠背护翼(误,侧翼),长时间驾驶的舒适性更有保证。
不过,也许是因为电池在车底侵占了高度,同时还要保证乘员的低坐姿,E-pace的坐垫偏薄,路况不好的话,屁股会难受……
(捷豹E-pace)
接下来说说包裹性。
包覆性的设计参数包含:几何尺寸、轮廓面。
包覆性通过座椅型面的几何尺寸来确定,一般分为坐垫和靠背两大块,分别从横截面和纵截面评价角度、长度、离去点、咬合点,是否能够符合5%-95%人体尺寸的需求。
当包覆性不足时,座椅不能在各方向上给到人体足够的支撑。车辆在不同路况下会传递给驾驶员各个方向的力,而驾驶员为了回到原来正常的驾驶坐姿下需要花费多余的力量来对抗车辆给到身体的外力。
所以较软的填充加上不足的包裹性,长时间就很容易造成疲劳。更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腰肌劳损等疾病也会找上门。
过度的包覆性也不可取,它会对驾驶员身体造成多余的压迫。比如坐垫倾角过大,会对人的大腿静脉造成压迫;坐垫过长,又会顶到小腿肚。
再比如好多人吐槽的长安新上市的UNI-T,肩部护翼过窄导致高大身材的驾驶员只能窝着肩膀开车很不舒适。所以BBA等中高端品牌陆续配置了可调甚至是充气的护翼,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长安UNI-T)
回到开篇的第二个问题,后排较短的坐垫是否就是鸡贼车厂为了偷空间使用的小伎俩?
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场景下,后排的乘员多数都是身体尺寸略小的女性和小孩,盲目的把坐垫尺寸加长,对这类乘客并不友好。所以人机工程师在给出相应的尺寸时,才会把后排的坐垫尺寸略微的缩小。腿部空间看起来大,仅仅只是一个附带的特性而已。
最后,我们来归纳本文的要点。
软,不代表舒适;硬点更好。
坐垫长度偏短,要看是谁坐的多。
护翼多包裹性强,好不好用得看身材。
不然,你以为车厂开发16向座椅调节是为了炫技?
最重要的,买车不要人云亦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