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孔子电影的思考
看了孔子的电影(1),孔子的岁月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里。他和他的兄弟、儿子们在世界各地流浪了十多年。我一直没有放弃的是礼义仁。
我抱着不太高的期望去看了这部电影。两个多小时,我在会场里和观众一起很安静的看着。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会让你记住很多故事的电影”。但是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加上他的弟弟——儿子,也许大部分都是文弱书生。但你感受到的一定是千军万马的大海,引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无论在哪里,你的眼神自始至终都是坚定而平静的,礼义之韵犹如孔子转世。
颜回、鲁兹、冉求三人性格迥异,但他们都爱师如命,遵循礼仁如命的精神。于是帮助保卫国家,冉求回到鲁国服役。最感动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弟——儿子。他外表柔弱,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他去世的场景中,很多人给出了负面评价:矫情、虚假、搞笑。但是我被感动了。我相信在颜回屡次潜入水中救竹简的那一刻,不顾性命,想都没想过。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时候,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人。
周迅演绎了南子的魅力。她天生是个好演员,她的角色可以栩栩如生。南子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作用是它存在,你觉得它可有可无。一旦不存在了,你会觉得少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也为南子的美丽而惊叹和感动,但他最后还是用一句“但有些人和好色一样”,斩断了一段即将升华为暧昧的感情。《南子》让世人看到,孔子不是神,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虽然南子做了一个简单的出场,布局了几个情节,但是微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天性和信仰之间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点。怎么可能是可有可无的?
不难预测,孔子也会在不同的人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的人心中种下不同的种子。
但是,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才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无趣。这部片子整体感觉不错,故事和表现手法都不浪费。
媒体的担心现在似乎很近了,孔子不会因为《阿凡达》而受到票房的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民心,孔子的礼义仁心备受推崇,胡玫的强大也有目共睹。
子上映已经几天了,观众的反应分成两派。一个由专家学者领导的团体支持它,而普通的电影观众则努力拍摄它。他们觉得这部片子平淡无奇。之前看到发哥跪着哭,他们觉得会很好。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点意外,又觉得合理。
很意外,因为电影《孔子》和丹、易中天的讲座类似,都是想用轻松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传递给大家。然而,于丹和易中天得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孔子,同样的性质,却被以相反的方式对待。按理说我是半专业的。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几个地方都流泪了。我可以说我真的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一个是孔子在蔡晨,电影设计了师徒共饮一碗马汤的情节。这个情节属于影片常见的桥段,不太感人。但是,当我看到所有的师生在寒风中载歌载舞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穷,小人穷。”也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个人只能吃吃喝喝,在一个卑鄙的胡同里,人不忍则忧,归来不改其乐。”想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这个马肉汤和师徒共舞的情节,就来源于这句话。
第二,鲁兹带着流苏死去,电影的背景叙述出现了一点小错误,不太符合《史记》中的记载。在电影中,为了保护魏不出公差而牺牲。事实上,在到达之前,已经逃到了鲁国,而也逃到了鲁国。但我没有在意这个小错误,因为电影中的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鲁兹去世的痛苦。孔子曾说:“害仁不存。”这个评论足以告慰鲁兹死去的灵魂,让我们看到儒生豪迈的一面。
第三位是颜回的英年早逝。古书对颜回的死因没有明确的解释,只说他英年早逝。所以影片利用了这个历史空白,给颜回找了一个死因,就是他为了救贤者竹书冻死在冰川里。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拥抱着他的身体。我想起了那句名言“天道失守!”应该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天空迷失了!“是的,但是没有。孔子一言不发,只是坐在那里,迷惑不解,若有所思。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那句“知我者谓之忧,不知我者谓之欲”。(石矛说《李蜜》是闽的衰落,但三首诗都说这是一首悼亡诗。)孔子对颜回的爱甚至超过了对儿子的爱,因为儿子只能传宗接代,而颜回却可以铺好自己的路。影片中,颜回爱孔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要为几捆竹简而战。文学专业的人能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有多难,有时候就是靠那几捆竹简生存和死亡。颜回一死,孔子就觉得要上天失去我了。但孔子也说过一句名言:“早上听道,晚上死。”这句话其实和他向世人宣讲的精神有些相悖。真的是“听到消息就死的太晚了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而无义’,君子传道授业解惑。
看完孔子电影(二)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或许可以补充一句:虽然没能到达,但内心向往。只有从内部寻求的信念,才是从自己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寻求。
或许,无为可以无所不能,但无为也不是不可以,无用的安全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什么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没有结果反而成功?有因必有果。没有结果就没有结果。因为这比结果更重要,不是吗?有了A点才能到达b点,没有起点,哪里能结束?没有生命,我们会死。只求果,那就是证明,有因无果,那就是勇气,有因无果,那就是可笑。要想有果实,就得承受支撑果实价值的艰辛。
或许,两点之间,直线并不是最短的。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和负责任,但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受到因果法则的支配。在生活中,我们知道“事出有因”。我们的生活最终是否会遵守因果定律?以前我们提到“曲线救国”,是因为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不是进步。如果这样理解,你能说曲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吗?说到山和水,我们架桥修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角度来说,这还不是最经济的。道路总是顺着地形走。你们造桥挖隧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想到达山顶,是不是也可以造桥挖洞?所以詹天佑的人字铁路是一大创举。所有伟大的倡议永远不能凌驾于他人或自然的代价之上。
孔子知道他做不到,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的思想可以永存。我这里不讨论它作为儒家思想源头的效用。也许在如今这个功利的社会,没有因果,也不是主流,真的很傻。所以现在这种想法是最短的,所以成功学成了主流。每个人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才是男人。学数理化不如去争他爹。有了钱,他可以住在天堂。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于他有没有钱。已经不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了。
现在社会喜欢树立英雄,孔子只能是圣人。伽利略说:一个国家需要英雄,这很不幸。所以现在最缺的是圣人,不是英雄。孔子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但这其实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该扮演的角色。现在中国讲的是权力、金钱、关系,那么时代的使命一定是相反的。有多少人能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很伟大,其实历史不会让一个人长生不老。虽然孔子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弯曲的,就像基因是螺旋形的。如果个人想以一条直线打断历史的循环,那么一些个人的例子、事迹或事件也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每当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比如耕种没有他们的劳动就会寸草不生的土地,如果他们被迫自由航行,穿越滚滚波涛,他们就会中断只能在自己内部翻身的漫无目的的运动。所以片中说,谁能理解师父的想法?因此,当我们在一个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入思考历史的本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它们的兴衰起伏时,绝不能依赖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
我们所有人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通过出生而不断更新。也许这就是我读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不能由个人承担。既然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是否有可能回到孔子和儒家?改变人民不是人民,政府不是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后回到鲁讲学,我们也可以反思今天的教育。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它的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这个世界,而只是把他们带入这个世界有限的一部分。教育不能伴随教学。无学的教育是空洞的,非常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的说教,但无学的教育却可以轻松教会。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成为有教养的人。这些问题都是细节,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去考虑。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我们必须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对它负责,因为如果新面孔和年轻面孔不不断加入并重建它,它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闹着玩的。强国战略是人才战略,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没有关系,只是轻重之分。
同时,教育也需要政府决定政府对孩子的爱是否足以不把他们排除在体制之外,是否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即不要剥夺他们创新和开始我们从未预见过的事业的机会,提前为他们与世界重建一个世界的任务做好准备。也许这就是中国畸形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