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短论:暗含儒雅的对联
安徽省黟县城南,原来有一座碧阳书院。明嘉靖四十二年 始建于县儒学旧址,因处碧山之阳而得名。天启五年 遭毁,崇祯初重建。清道光至咸丰间修建,光绪三十二年 改为公立碧阳高等小学堂。这里有前人留下的一副对联,十分儒雅。曰:
漫研竹露裁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这副对联,查不到作者,然而对联中所蕴涵的儒雅之气,却能在汗牛充栋的对联中凸显出来,正应了那一句唐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妙在何处呢?妙在写书院,而有书、有院却无陈腐书卷气。
在碧阳书院中原来另外有一联曰:
养成大拙方知巧,
学到如愚乃是贤。
这里直接讲书院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人才。“大巧若拙”是《老子》中的话,“大智若愚”是苏轼所说。这先后二贤,讲的都是办好书院的标准。此外再做一联,重复立意显然是不智的。作者则另辟蹊径,以形象的手法写书院的气氛。书院里主要工作自然是读书。读什么书?需取法乎上。汉代是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时期,唐是中华文化最辉煌时期。“汉唐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筋骨。所以对联提出要“裁唐句”“读汉书”。“裁”字,兼有鉴赏、评判之意,过去有部书,就叫《唐诗别裁》。这里用这个“裁”字,比用“读、学、吟、诵”等字都深刻一层。下联的汉书,也不应该理解成是与《史记》齐名的《汉书》,而是泛指汉时之书。
妙趣在修饰“裁”与“读”的状语上,不同凡响。
作者从书院内检出两种带有寓意的植物:竹与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喻为“君子”的形象代言人。
上句写用竹叶上的露水研墨,用来批点唐人诗句。“漫研”,说明不是专心致志地研,那么专心致志在干什么呢?“裁唐句”。一个“漫”字,活画出一个学人的一面读书、一面思考的状态,生动而形象。“研”字两用:既研墨,也研究唐人词句。
下联用“细嚼梅花”来形容“读汉书”的乐趣。梅花本不能吃,真要是“嚼梅花”乃是有伤大雅之举。所以这里的“嚼”字非为世俗之“吃”,应该是品味的意思,如同“咬文嚼字”的用法。汉时之书,古奥难懂,自然每个字都需“嚼”,才能品出真味。真味是什么味?“梅花”味也,古雅清香。所以这下联之一,应该是说,读汉人书能品出梅花般的清香。
书院里枯燥的读书活动,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首先得益于作者自己的深刻体会。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体会与经验,如何能想象出这样的妙喻。
此联看似平淡,甚至不必用任何注解,深层之意,却非个中人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