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哥黄哭了》是什么电影?那是什么电影?
2,我们在人山人海中,如此纤细以至于可以像气泡一样默默消散,如此迷茫以至于我们可能像灰尘一样藏在草丛、露水甚至苔藓里。人生的坐标在哪里?人生旅程的选择在哪里?但铁哥(陈建斌饰演)在哥哥被劫车杀害后,决定追寻自己的命运——千里追凶,为哥哥报仇。但是人山人海,毫无头绪,他只好去重庆找当年的工友,不断砸钱寻找线索。被工友骗得身无分文后,他仍不死心。他去双溪镇寻找他的爱人田心(洪涛饰演),并见到了他5岁的儿子。他本可以留在双溪镇,或者带着儿子回老家。但“追凶手”是一个尚可的哥哥,这几乎成了他冷漠的“借口”。在无功而返之后,他又得到了一条可靠的线索,再次启程前往山西,终于找到了藏在一个私矿里的凶手肖强(吴秀波饰演),故事的转折点开始了。前面所有的大段镇席,只为黑煤矿惊天动地的一幕。在追捕凶手的过程中,铁哥的人性左右摇摆,让他一次次后悔,一次次坚定自己的初衷。电影里有很多长镜头。比如他和儿子在船上互拍,异样的眼神也透露出家人一时的不舍;当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亲生父母,大包小包地去乡下生活时,他幼小而脆弱的脊背即将被庞大的行李群掩埋。相机给了一分多钟,孩子半路放下沉重的行李,整理了一下背上的书包。朴实无华的表演让人觉得可惜。他怎么了?他未来的人生坐标将如何定位?我们不知道。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林泉海离开少年冷宫时失落的画面。但在铁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小饭店女掌柜,让她“留下宝宝”的诚恳语气中,也能体会到铁哥给不了的深情。
3.从走进黑矿的那天起,铁哥就意识到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天日了。肖强虽然近在咫尺,却根本找不到报仇的机会。其实肖强更像一只受惊的小鸟,睁着眼睛睡觉。心中积累的绝望让他绝望,矿爆失败,却被黑矿保安打死。这戏剧性的一幕让铁哥“心领神会”。也许是黑矿帮他“报仇”,自己的命运却掉进了无底洞。是因为命运不知所措,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为什么导演在前面做了那么多描述?我们似乎突然意识到,无忧无虑的铁哥应该以肖强为榜样,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做点什么”。影片在一声巨响后的火海中戛然而止,荒凉刺耳的背景像是划破弥漫硝烟的生活的声音。我们可以判断,对凶手的追捕让铁哥找到了人生的目标,而地雷爆炸则是他的自我救赎。
4.电影对《千里追凶》没有正面评价。反而在对人性变化的捕捉中丰富了真实感。比如铁哥把车卖了却把钱给了无力留住孩子的离婚女人,但画面一转,他就开始了“抢车”的幻觉去追杀人。同时,影片对办案的无力感只有寥寥数语,没有观点,对黑矿的肆无忌惮的存在也没有明确的解释。这种看似无声的形象,正是影片想要烘托“人海”中的虚无感和躁动感,反映真实的现实。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思想家、作家安·兰德(Ann Rand)曾经评论过:什么是道德上更坏的,是邪恶还是对邪恶的姑息,即胆怯的搪塞而不去定义、回答或质疑邪恶。意味着良心的泯灭可能比罪恶更可怕。铁哥几乎被邪恶同化,但他最终还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不容忍邪恶,甚至是那些一直在心里翻腾的“罪恶”。更重要的是,他带着罪而死。突然,没有预判的结局就是命中注定的结局。影片开头有一个秘密脚注。哥哥出事前,他非法经营的采石场差点闹出人命,他难辞其咎。如果他没有千里追凶,他最后死在黑煤矿可以理解为报应,也可以说是悲剧的镜像重叠,是宿命的围剿。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追凶手”这条主线,我们看到了他不向邪恶妥协的决心和担当。
5.电影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当它无限接近真相,触及道德底线的时候,它用剪辑艺术把原本的人生轨迹切割成碎片,然后重新排列。就是一些“偷梁换柱”的感觉,增添了故事的味道,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刺痛感。我并不坚持把两部风格不同的电影拼接在一起,但我觉得艺术有时候在某一点上与意境不谋而合,给观众带来一些“谬误的旨趣”,有讨论的价值。《重庆蓝调》和《一群人》最相似的地方,是片头对故事中人物的使命意义,包括长江上长长的架空索道,路人,以及成千上万人对未知旅程充满了自己的惆怅或期待的凝固表情,但在这萧瑟往复的行军中,各种坎坷和迷茫都被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