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背景故事是什么?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朱正本回忆说,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
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便成就了后来的这首《十送红军》。
扩展资料:
《十送红军》
作词:张士燮
作曲:朱正本
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
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
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
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
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
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
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
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
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
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
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
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
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十送红军》用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乐曲优美流畅,充满送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感,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电视剧《长征》以《十送红军》为主旋律,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红军的回忆。被小号包装的血肉之情,把观众带进了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
小号如泣如诉,一声声短歌间歇,时时给人离别时抽噎的感动,“血肉之情怎能忘”由远及近,硝烟弥漫,云雾深沉,船楫朦胧,亲人离乡偲偲肝胆相照,满眼泪雨切切汇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