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和原文如下:
1、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3、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呢?(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无人赏识的感叹,也记录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的自我排解与苦中作乐的旷达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特点如下:
1、简洁传神,意蕴丰富:苏轼在文章中以极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月夜景色和情感变化,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且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短短八个字,就描绘出作者在夜晚的行动和情感变化,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2、自然清新,生动形象:苏轼的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形象的描写,将月夜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朴素无华,意境深远:苏轼在文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和修辞手法,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意境。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看似简单朴素的话语,却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4、幽默风趣,洒脱不羁:苏轼的文中也不乏幽默和风趣的语言,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里的“念无与为乐者”显然是自我解嘲,体现了作者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让人感受到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