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所走的弯路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资源匮乏,山地众多。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百分之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日本经济仅用了10年时间,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到70年代,日本迅速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仅次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高速发展的二三十年间,走过了一条与中国改革开放不尽相同的道路。

首先,在战后经济困难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向教育。义务教育、牛奶运动,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日本科技已领先世界。日本人的引进吸收能力让全世界为之惊叹。冶炼技术、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电器、机械制造等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人让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一种产业,孩子不是赚钱的对象。一杯牛奶拯救了一个民族,显示了日本政府的远见和智慧。

其次,本土私人企业的发展成为了日本经济腾飞的核心,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大批企业家迅速崛起,成了日本经济的强大推进器。我们没有看到日本产的桑他那,满眼看到的是本田、尼桑。大力扶持本土民营企业的政策,造就了许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日本企业所占比重就可见一斑。

最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人从二战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持续二十多年的百分之10的经济增长率,给日本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日本人从战后的食不裹腹,衣不避体一跃成为人均收入跨入世界前十名的国家。人均三万多美圆的年收入,使得日本人再次狂妄了起来。

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了平台整理,尤其亚洲金融风暴,给了日本经济以重击。但是,在日本经济的低增长面前,日本人又在暗下苦功,为下一轮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大新技术方面的研发,日本现以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产业市场.高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高信息技术的市场占有率直逼美国。网络产品、数据压缩技术、影象技术等许多尖端核心技术方面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个体经济的解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而发展.大量的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政府的红头文件,决定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国家鼓励兴办合资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搞一刀切。就这样,一些品质优良的国有企业,纷纷创办合资企业,尽管中方领导担任董事长,但由于其知识、技术的缺陷,尤其是不自信而丧失了对合资企业有效领导,使得几十年来积攒的家业,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属物.随着中国著名品牌的沦失,国外品牌利用了国有企业的资产,渠道,占领中国市场。

由于国家财富的大量集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从练摊、小作坊开始了创业.国家鼓励私人企业在第三产业发展,个体户们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利用着政策的不健全,在投资小,见效快的第三产业风风火火的大干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是,人才以及科研院所集中于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有很多行业限制,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只能在低技术含量的轻工业上大显身手。

科技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研究院所因体制所限,不能研发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品,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难怪国外有人这样品论,日本崛起时,日产汽车,机电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崛起时,满世界廉价的服装和鞋袜。日本崛起凭借的是科技,中国的腾飞,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窝薪尝胆搞教育,脚踏实地搞科研,开发自主品牌,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出路。

我们研究日本,是为了取其所长,补我之短。我们关在家中孤芳自赏,只会白白错过发展契机。前有日本,后有印度,时不待我,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少走弯路,甚至是回头路,凭我们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兴国、富民可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