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元派创始人袁雪芬简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嵊县
出生日期:1922年3月26日。
死亡日期:2011二月19。
职业:越剧表演艺术家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元牌(担角)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表作:《双城记》、《西厢记》等。
(历史人物lishixinzhi.com)袁雪芬
袁雪芬(1922 . 3 . 26-2011 . 2 . 19)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独山村人。** *党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11岁入四季春越剧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到上海,1942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演唱柔美细腻,质朴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注重人物的刻画,因此被称为“元牌”。
袁雪芬参与编导并主演传统话剧《梁祝》《西厢记》,编导并演出历史剧和现代戏《木兰从军》《粉金兄弟》。1946演出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1953袁雪芬主演的《梁祝》获得国际电影节音乐电影奖。1955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一枚金牌。1956被文化部授予“1949-1955优秀电影奖”荣誉奖。1989被中国唱片公司授予首届“金唱片奖”。
袁雪芬越剧学校
元派是由袁雪芬创立的越剧流派。袁雪芬,1922,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县。11岁进入四季春学堂学习戏曲。他第一次学习丝弦的曲调是在男声课上。离开学校后,他与女子越剧四段时期的代表人物王兴华同台演出,他的演唱深受其影响。1942年至10年,袁雪芬主张越剧改革,剧目多为悲剧。越剧原本的曲调简单活泼跳跃,与之不相适应。从人物出发,袁雪芬频繁反复地运用变调即七个音来构成唱腔,逐渐形成了偏旁向下的旋律。6月1943的《断肠人》中的《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首歌很有代表性。袁雪芬在6月1943+10月的《香妃》演出中与钢琴家周宝才合作,在唱功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带尺子的曲子雏形。此后,尺牍曲调逐渐丰富,不仅完善了越剧唱腔的板块结构,而且增强了其旋律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了新的时代。并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元派是越剧最早的流派之一,是在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袁派40年代的唱腔总体低沉悲凉,带有强烈的叙事自信。但袁雪芬十分注意演唱水平的变化,善于根据表达人物感情的需要,打破越剧上下句严格的对仗格式,使演唱音色平实出奇,柔中带刚。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有《忠魂之血》中的痛苦批判、《埃及艳后》中的冷宫以及著名的《三次哭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元杂剧在塑造新人物音乐形象方面有了新的进展。1950《相思树》演出期间,袁雪芬与刘如曾合作,吸收了越剧早期男班艺人的演唱因素,创作了一首能够表达热情、急切、彷徨、焦虑等复杂情感的“男调”。1953在《西厢记》的演奏中,运用了优雅优美的音乐语言和富有诗意的唱腔,通过疏词密词的节奏使唱腔更富于变化。
1958在表演《二英雄夸父》时,创作了新的六字调,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女英雄梁红玉的音乐形象。1959演出秋瑾时,高拍子的高亢音调和明快节奏被吸收到《杜东》的六字唱段中,表现了革命女英雄秋瑾刚毅豁达的性格。祥林嫂在1962演出过程中,在“千悔万悔”的六字调中吸收了传统的武林调、四明南词、玄卷调等因素,并对曲调进行了精心的润色,形成了哀怨、叹息、自责的基调,深刻地表达了祥林嫂灵魂的苦难。
袁派的唱腔具有质朴、圆通、含蓄、深邃、韵味醇厚的特点。袁雪芬善于根据人物的具体性格和感情来创作腔,不追求曲调的花尖,注重以情带声,以真情抓人,润泽腔韵。在演唱中,她气息饱满,传达婉转,吐字有力,吐字扎实而富有弹性,运用放接处理,抑扬顿挫,具有独特的魅力。她常常根据歌词的寓意,用特殊的节奏形式来改变原本相对稳定的词的节奏,使唱段与歌词的语气紧密结合。比如《西厢记》中的“要不是张洁媛,他认识很多人”,“要不是”后的慢吞吞中使用了后半拍这种特殊的节奏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莺莺提到对的人时那种说不出的喜悦。《秦心》中的“玲珑”二字和“墙东”二字都采用了前切分音节奏,使演唱旋律在流畅中起伏,在稳定中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