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排施。水土保持衣业技术排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着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盖种植等。
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描施。水土保持林草排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精事,从而减轻雨清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别力。
水土保持工程推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推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应对措施:
1、工程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方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又称植物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保土蓄水,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的措施。
3、耕作措施。
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