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电影小时的影评和对三位主演的评价。
一个
《时时刻刻》是一部有着灵魂之光和弦般耐人寻味的节奏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非凡的,因为它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的小说。这部电影更忠实于原著。我确信斯蒂芬主任。斯蒂芬·道德利深刻理解原著背后的丰富含义,并在拍摄时试图充分表达出来,这使得这部电影具有辉煌的品质。
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新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出版于1998。小说《时时刻刻》(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时时刻刻的翻译都是不统一的。小说:台湾省戴茜书店集团2000年6月第一版,译为《时时刻刻》,蔡民生译;内地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译为《李英平迹》,由刘新民翻译。电影:译名有《如歌的岁月》、《岁月的挽歌》、《这一刻》、《每小时》等。为方便讨论,本文名为《时时刻刻》。)出版后,它立即获得了当年的笔会/福克纳奖,并于次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二
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期三位女性的精神生活。
伦敦郊区1923。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乡下的房子里构思了小说《达洛卫夫人》,这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趣味相去甚远。早上醒来后她没有马上起床,一脸恍惚。一直困扰着她的头痛稍微好了一些。窗外有鸟儿在歌唱。她感到虚弱,陷入沉思,打了一会儿瞌睡。在梦里,她发现自己在一个花园里。花,小说以花开头很好。她想当她醒来的时候。她起身走进浴室,面对浴室镜子里映出的灰脸。与心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洛杉矶1949。布朗太太在家读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和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一切似乎都无可挑剔。但她还是觉得各方面都很无聊,受困于平庸的家庭生活而痛苦。那天是她丈夫的生日,但她不想为晚上的生日庆祝准备蛋糕。她想像伍尔夫一样躲在酒店里,在床上读《达洛卫夫人》,然后自杀。她把儿子托付给邻居。告别的那一刻,敏感的孩子似乎有了预感,焦急地告诉妈妈,一定要来接他,追妈妈的车...
20世纪末的纽约。一个叫克拉丽莎的女编辑要出去买花。因为她的名字和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克拉丽莎?达洛维也一样,朋友们都叫她“达洛维夫人”。她儿时的恋人兼诗人理查德刚刚获奖,她要为他准备一顿晚餐来领奖。出门时,她注意到清澈见底的阳光在游泳池蓝绿色的水面上摇曳,不禁有所感触。那是六月的早晨。
患有艾滋病的理查德没能熬过这一天。他厌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从家里的窗户飘下来,迎接午后明媚的阳光。小说结尾,纽约的克拉丽莎面对已经取消的美食,感到无比孤独。深夜,已经80岁高龄、被儿子忧郁的眼神刺痛的布朗太太来访。原来自杀的理查德是布朗太太的儿子。
小说以朦胧而清晰笔调、印象的片断、瞬间的意识流、深邃的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绘了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作者以精湛的技巧和复杂的结构,深入到他们万花筒般的意识中,再现了他们的镜像,就像月光照下一条小溪,隐约露出他们内心的水下生物,鹅卵石和匍匐的水草;伍尔夫的传记片段以超现实的方式,与美国中后期两位女性的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以复调的方式安排在同一个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说《时时刻刻》中偷偷参考了《达洛卫夫人》的文本。这个手法很有创意。因为这种引用既不是对文本的明确引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续篇,更不是对以往书籍和相同素材的改写和创造(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图尼尔的《星期五——太平洋上的监狱》中的反映);简。阿奴依的《安提戈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温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相反,这两个文本通过象征手段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嵌入,就像两个互相反射的镜子在黑暗中增殖。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在延续《达洛卫夫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伍尔夫生命意义的再现,是对伍尔夫内在精神的诗意沉思。
三
弗吉尼亚?伍尔夫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传记”,这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这可能和她父亲对她的影响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一位学者、编辑和哲学家。曾任伦敦图书馆馆长,《英国名人传记词典》主编,撰写了《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她的作品总是在探索自我生命某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意识深度。
“灯塔构成了弗吉尼亚吗?斯蒂芬童年的最后一幕;第二阶段,航海在一个年轻女子的知识探索上留下了印记。然后第三阶段的高潮是《惊涛骇浪》,成熟的小说家会描绘出意味深长的人生经典轮廓。”(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英)林德尔?戈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62。毫无疑问,《达洛卫夫人》是一部具有这种传记性质的小说。
1922年,她打破传统叙事逻辑,充满印象拼贴的实验小说《雅各布的房间》出版,这也是她哥哥精神成长的记录。这一年是现代西方文学史上不平凡的时代。和她同年生同年死的乔伊斯出版了划时代的作品《尤利西斯》和《T?艾略特出版了《荒原》。那年她四十岁,精神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随后,恐惧衰老的黑暗影像像蛇一样啃噬着她脆弱的神经;同时,在精神上,她并没有完全摆脱精神疾病对她的影响,她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心中那个疯狂的想法正在慢慢袭来。只有写《达洛卫夫人》才能抵抗心中的阴影,但她也在小说中留下了这种挣扎的印记。她曾在奥兰多说过:“一个作家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在他的作品中赫然大写。”(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时刻》,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版,P1,1999年9月)
《达洛维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的现代主义小说。就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一天的生活描绘了心理时间里人物的生活。漫长的人生经历,涌入了人物意识的河流,不时在内心激起对人生的沉思、记忆、追求、感悟和理解的波澜,汇集成色彩斑斓的人物心理印象模式。伍尔夫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这部小说由两条平行的线索组成,展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的内心。
克拉丽莎。达洛维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的丈夫是一名议员。六月的早晨,她出去买花准备参加总理出席的晚宴(这个场景和小时纽约的女编辑出去买花的场景一样)。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日子。大本钟不时发出低沉悦耳的声音。她思绪纷飞,想起30多年前她和彼得在同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相爱。但最终,她没有嫁给爱冒险的彼得,而是嫁给了稳重的达洛威先生。彼得将从印度回来,她想,如果她嫁给了彼得,她的生活会怎么样?伦敦街头的音容笑貌不时触动她的联想。
小说中还有一条线索:塞普蒂默斯?沃伦。一战老兵史密斯因为被炸弹吓到,患上了精神疾病。达洛维夫人在花店街上听到汽车火花的巨响时,是她在街上闲逛时听到的。最终,他为了摆脱不时袭来的内心恐慌,跳楼自杀。
晚上,达洛维夫人在晚宴的宾客中听到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感到十分震惊。他们是两类人,互不相识,但内心深处对时代有着相同的感受。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焦虑、困惑和恐惧。
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小时自杀的诗人理查德,对应于《达洛卫夫人》中的塞普蒂默斯。他们也生活在内心的焦虑中:一个在战争中留下了精神疾病,另一个患有艾滋病;都体现了时代的烙印,象征着不同时代在人们心中造成的疾病。
然而,即使是塞普蒂默斯这个略显突兀的人物(相对于伍尔夫的生活世界而言),也被伍尔夫用来印制达洛卫夫人的精神侧影。伍尔夫曾在一封信中说,她必须通过塞普蒂默斯的性格来完成达洛卫夫人的性格,她的“生命枯竭感部分是通过对那个疯子的病态戏仿来实现的”。(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人生历程》P273)
正如伍尔夫想通过达洛卫夫人和塞普蒂默斯来探索自己的内心深渊一样,在《时时刻刻》中,作者坎宁安的真实意图是通过书中的人物,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全面再现伍尔夫的精神世界。他想看看如果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和世纪末的美国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都有伍尔夫的影子,她们都是伍尔夫精神生活的朦胧投影。
20世纪5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复苏时期。布朗太太和达洛卫夫人一样,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她的情绪低落。她心里总有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感觉,生活无意义的意识不时涌上心头。这种感觉是伍尔夫一直觉得难以摆脱的。纽约的女编辑似乎觉得在街上耀眼的阳光下总有一个不祥的阴影笼罩着她,直到最后被死亡震惊。所有这些都是伍尔夫一生的主题。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也赋予了布朗夫人一种模糊的同性恋倾向,但到了20世纪末,作者只是简单地将她描绘成一个同性恋者,暗示抑郁孤独的伍尔夫如果生活在20世纪末,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同性恋的心理倾向。
另外,布朗太太的名字也不是没有由来(其实《小时》里的人物都可以在《达洛卫夫人》里找到)。伍尔夫在《贝内特和布朗夫人》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坐在火车上的老妇人的形象。她称布朗夫人是“永恒的”、“人类的”、“从英国文学到另一个时代的幽灵”。(见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P308)
这一切都表明坎宁安正在把伍尔夫作为一个精神案例来研究。它就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伍尔夫的存在感,将她的精神历程置于整个20世纪更广阔、更长远的背景中。而他给这部小说取名《时时刻刻》,甚至透露了这一点。因为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的初稿中给小说起了“时时刻刻”的名字。
五
《时时刻刻》是一本智力小说。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对伍尔夫的精神世界进行了遐想式的探询和展示,并艺术地重塑了她性格的可能外延。同时,他通过20世纪初、中、后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这种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小说的非凡之处。
这是一部向远方的伍尔夫致敬的小说,是对《达洛卫夫人》文本的歌唱致敬。它抛弃了现实的喧嚣,直接沉入人性的深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以及他们的倦怠感和对存在的疏离感。它关注人物内心的骚动,试图挖掘人物背后的“美丽洞穴”(用伍尔夫的语言来说),用一束知性之光照亮他们的全部意识,刻画他们内心的形象,质疑生命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的自我放逐者。他们脱离时代,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反抗现实。他们在小时中相互穿越,就像是一次相互的轮回,一次特殊时空的重逢。他们原本孤独的精神在这部小说中融合成了一个女性合唱团。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歌唱,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精神赞歌般的品质,是一部精彩的心灵之书。
有趣的是,在《时时刻刻的序曲》中,作者在故事开始前意外地描述了伍尔夫的自杀——她在1941年战争爆发后的一天,纵身跳入河中。“她很快就被流水冲走了。就像在飞,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张开,头发飘动...天空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见台湾省的《时时刻刻》P34。)这个场景正好呼应了小说的第一章,描写纽约的克拉丽莎外出买花时,偶尔会对水面上摇曳的阳光感到距离遥远。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一种暗示,一种预演,一种基调,一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命运的预测。它奠定了这部小说的挽歌基调。当你看完小说沉思的时候,悲伤会像阴霾一样慢慢从你的内心升起,逐渐占据你的整个精神空间。
六
作者迈克尔?迈克尔·坎宁汉姆曾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于65438年至0952年出生于俄亥俄州。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在住在纽约。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世界尽头的家》,这使他一举成名。这本书出版前一年,他拿出一章,命名为《白色天使》,最早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后来被1989评为美国最佳短篇小说。1995年出版第二本小说《肉&;血).1998出版的《时时刻刻》是他的第三部小说。从他小说的出版时间可以看出,他对每一部作品都一丝不苟。
在小说《时时刻刻》中,他引导读者通过小说人物闪烁的意识,然后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进入伍尔夫的精神世界。这种奇妙的技术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的观点:“生命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光环,一个半透明的信封,自始至终包围着我们的意识”。(引自《论小说与小说家》p8)遗憾的是,原著中诗意、含蓄的语言特色在译林版本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这部小说在2002年被拍成了电影。梅丽尔的《三个女人》?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妮可·基德曼和朱利安?朱丽安·摩尔演奏。
难能可贵的是,有着出色表演的妮可?在本片中饰演伍尔夫的基德曼,用出场时低冷的眼神、写字时手在笔筒里找笔时不自觉的痉挛、紧张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伍尔夫敏感、神经质、脆弱、孤傲的心灵。电影和小说一样,不关注外界,而是聚焦人物内心,从而形成了20世纪女性精神史的电影版。
更多:
豆瓣会员影评(49篇)
/subject/130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