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光宪(1920.11.7-2015.4.28),浙江绍兴上虞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44年,徐光宪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光宪
国籍:中华人民***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上虞
出生日期:1920年(庚申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2015年(乙未年)4月28日
职业: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 改进和提出几种测量萃取常数的方法 建立新的串级萃取理论 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
代表作品:《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
人物生平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兄妹7人中徐光宪最小,父亲徐宜况毕业于政法大学,在一所律师楼任职。
在上学之前,身为律师的父亲徐宜况已经开始用中国古代数学命题—“鸡兔同笼”以及中国国粹围棋来培养徐光宪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小光宪对下围棋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期,徐光宪就读于绍兴稽山中学,曾获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此外,还曾受到过任教于上虞春晖中学的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李叔同(弘一法师)等著名前辈的熏陶。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9月,仅上了一年高中的徐光宪转入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职业学校土木科就读。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杭州沦陷,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前身)。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毕业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徐光宪和另7名同学被录取至“叙昆铁路”当练习工程员,没想到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徐光宪结合国家建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在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化学键理论和串级萃取理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提出了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60年代,他改进和提出了几种测量萃取常数的方法;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