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空头》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财经电影?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2016)
第73届金球奖(2016)
第6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2016)
第68届美国导演协会奖(2016)
第22届美国演员工会奖(2016)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根据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同名小说改编,是金融危机后最著名的畅销书之一。
提起这部电影,复旦大学金融中心主任孙教授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看了两遍”。他坦言第一次主要是看剧情,第二次是从专业角度理解导演的一些意图。这部电影对金融问题的分析非常值得称道,由此引发的反思也是多维度的。
在影片的剧情中,几组主角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之前就预言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迟早会出现问题,并通过做空获得回报。
在传统思维中,熊被视为作恶者,是他们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甚至崩溃。但影片认为,危机并不是熊一手造成的,而是问题本身就在那里,熊只是发现了未解决的问题。
孙说,在经济学课上,老师经常告诉学生,投机是资产价格发现的必要机制。没有投机,价格要么单边上涨,要么单边下跌,也正是因为有投机,资产才能在市场上保持应有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熊不仅是一种恶,也是让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元素。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有有问题的熊才会“找麻烦”。这与去年a股的股灾有关。在市场大跌的时候,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做空,股指期货等做空工具被迫“断手断脚”,但随后人们发现,没有做空,市场还在跌,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回过头来看,人们已经明白,2015年股市大跌的真正原因是去除场外配资的高杠杆,而正是房地产市场的去杠杆导致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在孙看来,是美国政府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了资产泡沫游戏,却让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余韶表示,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失衡,各国资金都投向美国债券市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而风险源就是美国自身和其他市场聚集的那么多钱。
创新应该分散风险,而不是隐藏风险。
当然,华尔街也有责任。他们把金融搞得异常复杂,走了各种弯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甚至严重脱节。
通常,基础产品的价格调整会影响衍生品的价格,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传导是扭曲的。影片中的这样一个情节想必你印象深刻:美国楼市开始调整时,抵押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但抵押贷款衍生的金融产品CDO(抵押债务凭证)却没有与一级市场联动,即价格不降反升,这让一直坚持自己判断的看空者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这也是金融市场的残酷,有时候即使你方向明确,也不会一日胜券在握。
华尔街真正的“恶”在于,在兜售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时,风险没有完全揭示,投资者不知道自己购买的金融产品中“包装”了什么,甚至不知道一旦出现问题将遭受的损失。“人们只看评级机构的评价来投资,这是一二级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孙说,把本应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不知情的投资者,是一种道德上的恶,他们能从投资者那里得到的回报还很低。
孙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中最值得反思的是道德方面。“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是传统的金融危机,而是一场道德风险危机。华尔街很清楚危险在哪里,但对他们来说,只要卖出去,就与自己无关。而且你卖得越多,就越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就会迫使央行去救市。”
那么,各种金融创新和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有什么问题吗?孙认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是好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是分散风险的产品,本身就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监管和规范。
从理论上讲,风险只能分散,不能完全避免。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是分散风险的手段,为了放大分母,让每个分子需要承担的风险小。一个好的金融系统设计可以将风险降低到接近于零。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品,这是按照分散风险的思路在操作,但是记住,是分散风险而不是隐藏风险。
大量的流动性会酝酿更大的空头吗?
影片结尾提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造成巨大动荡的金融衍生品正在死灰复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担心市场重蹈覆辙吗?
孙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只会通过应对传统的经济衰退来刺激经济,投放大量的流动性,却得不到效果。反而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流动性之下,各种金融工具在运行,但只是在金融市场空转,没有服务实体经济。这就是问题所在,但不能说是金融工具的错。这些流动性“狂暴”可能确实正在酝酿更危险的大空头。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我们投放的流动性涉及的是金融体系,而不是我们应该去的实体经济。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孙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因为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尤其是创新创业这种高风险的业务需要金融支持。
余韶还认为,当流动性过剩成为常态,实体经济跟不上虚拟经济的步伐,风险就会逐渐加大。“金融创新必须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
“次贷危机”会在中国上演吗?
看完电影环顾四周,似乎像“大熊”引爆前一晚的楼市疯狂再现,于是很多人会问,“次贷危机”会上演吗?
“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孙指出,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复杂的金融产品,因为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远不如美国发达,像CDS(信用违约条款)、电影中的CDO等产品在中国都没有,但需要警惕问题的本质,即宽松的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市场。资金堆砌价格,价格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进场。
余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杠杆没有那么大。目前30%首付的整体杠杆是合理的,而美国已经做到了5%甚至零首付。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衍生品没有那么复杂和庞大,而美国却在抵押贷款上构建了成百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场,形成了极不稳定的“倒金字塔”。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是最基本的形式,没有那么多传导链对金融体系造成伤害。
不过,孙也表示,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到房贷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不高,但房贷只是一级市场,基金、信托也通过影子银行进入了房贷领域,这在银行的声明中并没有体现。它的杠杆显然更高。什么时候买基金也能分享房地产泡沫,问题就在那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刻看《大熊》,最大的启发或许是,我们有必要对房地产市场保持最大的警惕。正如影片开头引用马克·吐温的金句,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不知道的,而是你确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