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战,士兵为什么情愿被派上去送死呢?
第一种情况:部队的纪律严苛,怯战和临阵脱逃者下场凄惨
古代的老百姓接受的教育程度低,对国家的义务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所以当兵的目的要么是家族传统(军户)上战场,要么是征招(募兵)上战场,战争的意志力不强。军队首脑为了强化部队的纪律,提高士兵战斗执行力,就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纪律,纪律严苛到很多就地执行的斩刑,甚至采用连坐连累亲朋好友或妻子儿女。
在这种严苛的纪律下,部队作战的执行效率很高,但对于士兵个人而言,宁肯战死也不能怯战或临阵脱逃。而战胜立功的士兵,一方面奖赏很高,还有升官的机会,所以退后是死,向前或许还有活的机会,而且还能附带着升官发财。
第二种情况:出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复仇情绪,战争意志力强
有国家民族责任和复仇的情绪的部队,在古代大部分出现在小国纷争的时代,主要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端中,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义士。在部队中展现出来的是士兵拥有超强的战斗意志,情愿被派上去送死也要获得胜利!比如斯巴达三百壮士的故事。再比如越王勾践伐吴的故事,就是复仇情绪的体现。
第三种情况:爱国将领的带领感召下,士兵情愿赴死一战
在我国各个朝代危亡的时刻,涌现出来很多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部队,但这些部队基本都是在爱国将领的带领和感召下,依靠的是将领的个人魅力来凝聚部队的战斗力,比如岳家军。有些时候,将领一旦离任或战死,部队的纪律性也随之消亡。当然,在与将领朝夕相处过程中,有些中下级将官或士兵,也会逐渐懂得家国情怀,把爱国英勇赴死传承下去。
第四种情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亡命好斗之徒组成的部队
在古代攻城战中,部队给与第一个登上城楼的士兵奖赏是非常优厚的,尤其有些部队的奖赏是允许士兵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为了这个目标,有些武艺高强的士兵,在知道死亡几率比较大的前提下,依然愿意铤而走险。这类士兵本身没有远大的目标,很多甚至没有亲人负担,目的就是及时行乐,可谓不折不扣的亡命之徒。他们就像雇佣兵,依靠战争来吃饭。
第五种情况:为了打开上升通道,冒死换取功名利禄
古代士兵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常常受到上级不公平的对待,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一定能力、有一定抱负的士兵,想获得尊重就必须打开上升通道,所以也激励一些不怕死的、武艺超群的士兵铤而走险,情愿派上去送死,以有限的生机换取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