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达9亿人次 生态游大蛋糕 云南如何分享?
原标题:上半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达9亿人次生态游大蛋糕?云南如何分享?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西双版纳具有推广国际生态旅游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14日上午,在景洪举办的2019生态旅游西双版纳国际研讨会上,“生态旅游的创意与革新”成为中外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有得天独厚生态资源的云南,又该如何分享生态游这块大蛋糕?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26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省内外旅游城市、旅游企业等研讨了生态旅游国际化标准的建立及推广,积极推动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系列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游新产品百花齐放
本次会议由西双版纳州政府主办,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西双版纳州政府外事办公室、景洪市政府、天合公益基金会和北京通盈投资集团联合承办。研讨会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旅游”为主题。
云南省副省长陈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罗红江在开幕式上分别致欢迎辞,教育部原副部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天合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章新胜和国家林草局总经济师杨超分别作主旨发言。
“我们是这样定义生态旅游的,是以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为依托所展开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的旅游形式。”杨超在作主旨演讲时说,我国自1982年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成立到今天,生态旅游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生态旅游的游客总量已经达到了16亿人次,大体占国内旅游人数的30%,同比增长15%,创造世界综合产值近1.5万亿元。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上半年的生态旅游的统计分析,仅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旅游的游客量就达到了9亿多人次,同比增长了14%。近年来全国林草行业和各有关方面开拓创新,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生态休闲、生态露营、生态游憩、生态教育等新产品和新业态百花齐放。“我们看到了从砍树到看树、从卖山头到卖生态、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把产品运出去到把城镇的居民引进来的历史性转变。”杨超说。
生态多样性触目可及
在本次国际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们先实地到访了西双版纳两个生态旅游区:野象谷景区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野象谷景区,专家学者走进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了解亚洲象的保护情况;穿过高空生态走廊,穿梭热带雨林,看到被救助的蜂猴、长臂猿。“这里的生态多样性真是触目可及。”一位学者说。
在热带植物园,各种稀奇的植物随处可见。王莲、见血封喉、跳舞树、神秘果等植物是人气最高的,“棕榈隔岸成影,王莲巨叶盈塘”。在棕榈植物园水生植物区,浮在水面上的王莲比其他莲花的叶片大,在棕榈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美,远处的一群白鸽不时在林间飞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争相留影,久久不愿离开。
“西双版纳长期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云南大学工商旅游管理学院邓永进教授在论坛上说。
西双版纳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代表的景区,率先垂范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野象谷是成为我国最早被认定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西双版纳还有不少大众观光产品的存在,所以如何使其向生态旅游产品转型和加强生态康养等产品的发展,显然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践行的问题。”邓永进说。
西双版纳生态旅游愿景发布
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旅游学教授、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教授特莱佛·索菲尔德说,西双版纳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特别是对亚洲象的保护。他认为,位于野象谷的亚洲象种源繁育与救助中心可以参考斯里兰卡在大象保护宣传方面的案例,适当加大对公众的开放,这对帮助公众增加对亚洲象的了解、增强人象之间的互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此次大会的参会专家、学者还达成并发布了《西双版纳生态旅游愿景》。《愿景》中称西双版纳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区域内5000多种植物和2000多种动物,为西双版纳结合生态保护,发展成全球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社区旅游引领者提供了有利条件。研讨会专家倡议所有利益攸关方进一步基于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发展新时代生态旅游的同时努力追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家建议所有利益攸关方在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新方式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放在首位。
《愿景》还希望后续的研讨会能够跟进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联合国至关重要目标的具体进展,以及建立热带雨林生态旅游标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