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刘三姐的几点思考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聪明的小鸟、富有同情心的国王格萨尔王、勇敢善良的冬不拉王子以及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彝族人民...我怎样才能教刘三姐一些新东西,让孩子们想学习并享受学习?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兴趣肯定会更高。还记得开学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这学期!老师会给你充分自学的机会,让你更好的表达自己。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思考,你会更加珍惜,更加牢牢记住。”经过一周的实验,确实有效。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关于“刘姐”的问题:(1)积累几个成分,掌握学习成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词典)。
(2)理解主要内容?
(3)文字分析,撰写:1。谈谈刘三姐的特点和个性。(自学报告)
2.刘三姐反对土豪劣绅的武器是什么?(相机简介民谣)
3.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少关于刘姐姐的事情?(小组合作学习)
4.为什么土豪劣绅们听了刘三姐的山歌后如坐针毡,丧了魂,而村民们却自豪鼓掌?(关键指南)
(4)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结合习题)总分多少?适当的详细程度
?(5)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故事或诗歌。
?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有大段的歌词,而这些歌词恰恰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角色的作用。由于小时候看过刘三姐的电影,这些歌词和歌曲我至今记忆犹新,于是我就问孩子们的意见,“老师给你们唱几段怎么样?”孩子们拍手叫好,我就尴尬的唱了两段。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有几个孩子说:“老师怎么听起来像唱戏?”“孩子,你可以利用周末看电影《刘姐》来辩论真假。”我说。其实我这么做是为了吸引孩子去看电影,多了解课文,这样孩子可能更愿意主动去发现,更容易接受。然后,我让孩子们分成几波,分别扮演刘三姐和那些学者,以不同的角色朗读歌词,再次体验刘三姐的聪明、仇恨和勇气。“孩子们的兴致挺高,语气也很到位!
?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所以,课后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收集完后,我们将举行分享会。那岂不是达到了以点带面,大家收获更多的效果?
?我觉得,不能为了教文章而教文章。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除了一篇文章能带给学生的知识,我们还能带给孩子什么?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养成主动积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果不能,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