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电影怎么会这么吸引人?
1.从电影中获得的恐怖体验关系到个体和人类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恐惧中长大的。作为人类个体,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恐怖的心理体验,因为经历惊险和恐怖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开启幻想、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欧美恐怖片中,经历惊险和恐惧的主角往往是一个孩子,而受惊吓的孩子的形象恰恰与观众童年时期积累的恐怖心理感受产生了共鸣。心理学家说,看恐怖片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而在电影学者眼里,恐怖片是这类观众的恶魔:在恐怖片里寻找他们悲伤的童年或者某种潜意识。看恐怖片的欲望存在于观众的潜意识中。对于像恐惧这样会让我们感到可怕和难忘的心理体验的东西,人类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一种本能的躲避危险的反应,又无法抵挡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人性的好奇的诱惑。恐惧不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也是一种心理需要。恐怖电影作为这种恐惧的产物,是最大众化、最直观的娱乐艺术形式。
事实上,不仅个人受到惊吓,整个人类也受到惊吓。正是因为恐惧的存在,原始人类才能在面对危险时生存下来,面对恐怖的事物产生害怕和诱惑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在其个体和群体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本能。
我们知道,人第一次看到蛇时会本能地害怕。为什么会这样?蛇从来没有伤害过他,看起来也不像对人有多大威胁,但人还是会害怕;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在《圣经》中,是蛇引诱夏娃犯罪。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承担这个角色?一些研究人类心理的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古代人们的生活经历。对于生活在森林中的第一批人类来说,被蛇咬了很容易死掉。这样,害怕蛇,小心翼翼远离蛇的人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在人类的意识深处,从古至今都有一种对蛇的天然恐惧。人类文化心理中对蛇的恐惧,对这种恐惧的关注和意识使蛇成为邪恶的象征。然而,即使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人认为蛇诱惑了人类犯罪,但也开启了人类的智慧。这是因为,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有这样一个特点,会受到相反方向的力量的影响,会对自己害怕的东西和被禁止的东西产生亲近和向往。说白了,他们会有找出来的意愿。基于这样的逆反心理特征,我们很容易解释恐怖电影等引起恐惧的事物所产生的恐惧和向往的矛盾心理。简单来说,这种对恐怖物体的矛盾心理,包含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是人们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人们喜欢看恐怖电影的原因之一,是电影中透露出来的恐怖体验,引发了观众自身的恐怖心理体验,对恐怖体验的需求,甚至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
我们也看到,恐怖电影中引起恐怖的物体,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想象的,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神秘性,其本质就是人们不了解、不认识。因为人对恐怖目标的矛盾心理经历了一个恐惧的循环,试图接近和理解,克服恐惧,然后面对新的恐惧,这个消除恐惧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消除未知、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进化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可见,看恐怖片不仅仅是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形成一种心理技能,一种成长技能。
2.看恐怖片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对于观众来说,看恐怖片简直就是一场持续的心理游戏。随着游戏的不断“升级”,看恐怖片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体验恐怖心理体验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实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多人看恐怖片的目的之一。随着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事实是恐怖片已经“败”了。那么,除此之外,看恐怖片会有什么心理感受?
人类在心理上真的害怕很多东西。恐怖片让恐惧不再是一种折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恐惧对心理和生理的伤害。一名大三学生说,大多数人看恐怖片都会感到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冷汗直流...之后就是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我安全且活着。挺好的。”——也就是说,他之前描述的“恐怖”特征,只是一种虚拟的心理体验而非真实的恐怖体验。人有一种天生的冒险意识,恐怖电影可以为人们提供材料和条件,营造一种恐怖的环境,形成一种恐怖的体验,从而构建另一种非常规的生活氛围,满足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任何一部让人特别恐怖的电影,都必然会揭露潜意识里的心理秘密。如果做梦是潜意识的修饰表达,那么看这部电影就是一个逆向过程,也就是电影故事向你潜意识的投射。而且潜意识和符号的映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让你内心感到恐惧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在你潜意识中的投影。恐怖片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抓住了观众意识中最脆弱的部分,把他们困在一种“安全的恐惧”中,这种恐惧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并没有真正伤害和威胁到日常生活。这种虚拟的特点使得恐怖电影的观众在观影(体验恐怖)后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放松。这部恐怖电影的虚拟性帮助人们克服对虚拟状态中事物的恐惧。人们不希望恐怖事件真的发生在身边,只是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战胜它们。恐怖电影制造了可怕的危机,同时又可以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其一一消除,从而在想象的层面上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使大众克服了对生活中各种恐怖因素的恐惧。
从看恐怖片的生理需求来说,对于爱看恐怖片的人来说,现实社会产生的紧张和压抑让人感到空虚和无聊。但是,如果人的情绪和神经系统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规律、平淡的状态,意志长期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形成心理压力。除了休息,专注于另一个对象,尤其是差异很大的对象,可能更有效。这种刺激打破平静,可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恐怖片的强烈刺激确实可以消除这种负面情绪,是一个很好的情绪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电影转移现实中的愤怒和怨恨,对电影的画面和气氛感到紧张,甚至大声尖叫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释放压力,放松神经,从心理上摆脱恐惧和焦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转化现代人多余的荷尔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看完恐怖片后会有这种感觉。而这就是恐怖电影赖以生存的巨大心理市场。当然,看恐怖片永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像有些毒品,吃了之后会马上缓解,但是一旦药性强烈,就有可能复发。这样观众就会对看恐怖片产生心理依赖,一次次走进电影院。
3.恐怖电影对人性和心理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通过唤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来净化这些情感——这包含两层意思:悲剧能唤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悲剧可以净化人的恐惧和怜悯。也就是说,恐惧中的有害成分是通过看悲剧(引起恐惧的文学作品)来净化的。现代文艺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中有许多有害的情绪,需要通过相应的艺术欣赏(或创作)来“排泄”。这就是“净化”。悲剧之所以有这种功能,是因为它作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人与恐惧之间的审美距离:就恐怖片而言,它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但它是电影中的东西,观众在它面前是安全的,观众可以毫发无损地进入游戏并“享受”它,而不是被迫去体验恐怖的心理体验和它带来的快感。在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那些有害的心理被置换或者净化,比如杀人的欲望因为看杀人电影而间接得到满足,所以不会在现实世界中杀人。这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艺术创作活动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梦一样,都是潜意识愿望(尤其是不正当愿望)的满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爱德华·安德拉德和乔尔·科恩说,这项新研究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上。他们认为,看恐怖片的人,“人类可以同时体验到看恐怖片最快乐的时刻,也就是最恐惧的时刻。”这个新奇的情绪体验解释了人们同时经历消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其实很享受被吓到,而不仅仅是享受威胁解除后长长的叹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愿意选择避免刺激,但当他们处于戒备状态,做好充分准备并体验恐惧时,他们也在体验快乐。”人们对恐怖文化的需求有释放压力、追求娱乐的因素,也显示了我们对人性中刺激和新奇的兴趣和沉迷。
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官的刺激不仅营造了一种恐怖的体验,还带来了更多的快感,释放了人们心中积累的恐惧。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一部好的恐怖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邪恶和恐怖的揭露,唤起人们对人类恶习和缺陷的警惕;通过挖掘人性的深度,我们可以展示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踌躇不前。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神秘主义探索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求。
四、恐怖电影影像的心理分析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的一种终极情感:对死亡的恐惧。而任何一种能引起这种焦虑的形象,都能给观众带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恐怖电影主要有两类:一类涉及超自然力量或世界。人们一直对自己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和敬畏,各民族都有关于这种恐惧的神秘传说。虽然人类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还不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神秘的、无法解释的现象。人在迷茫的同时,内心也有深深的恐怖。而恐怖电影则将这种恐惧和想象形象化,并加入时代特征。另一类恐怖电影讲的是人性之恶。它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不断发生的凶杀案、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恐怖片导演把这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害怕的东西进行艺术包装,把人内心的恐惧还原到银幕上,让我们对那些物体的恐惧显露出来,体验出来,让人直接面对这种情绪,大部分都得到了释放和克服。
以“血”的形象为例,它可能是恐怖电影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影元素。那么“血”象征着什么?
血液与死亡直接相关,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表现在以下两点: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人如果不怕死,对生命没有牵挂,就可能自己死去,人类就没有办法延续下去;无论科学多么先进,死亡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所以有人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础。除了血腥,恐怖片中的很多电影元素也与死亡有关。然而,在电影中,一个重要形象的作用并不那么简单,“血”从来都不仅仅与死亡有关。对“血”的恐惧也可能与人类某个历史阶段对处女的恐惧有关。美国恐怖片《月光恐慌》就是从这个出发点安排的。血也可能象征着生命所经历的危险,即每个人出生时所经历的血腥危险。在《闪灵》中,从门后和墙缝中喷涌而出的鲜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诞生时的流血。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珍惜,生命的直接威胁。
人在受到威胁时的本能反应之一就是逃跑,所以恐怖电影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藏身之处。在经典鬼片《闪灵》中,小男孩最后的藏身之处就是迷宫,直到被妈妈安全地带走——迷宫,被妈妈带走。这个想法还涉及到为什么恐怖片的主角往往是孩子: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怀旧,或者说是退缩,也就是人们想要回到过去,因为这种本能,他们的童年生活被美化了——恐怖片里受到威胁的孩子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关注;从藏身之处来看,你最终可能会觉得极其安全地“回到”母亲的子宫。恐怖电影中的很多藏身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
《午夜魔戒》可能是亚洲最成功的恐怖电影之一。这部电影充满了可以作为精神分析材料的元素。基于整部电影,我们得出精神分析的结论:这部电影是在解释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女孩的心理经历。揭示了人们对血缘与乱伦冲突的恐惧,对欲望与禁忌冲突的恐惧,抓住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虽然有些观众可能有意识地不知道午夜钟声在说什么,但潜意识被它感染了,唤起了同样的心理冲突。事实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冲突,这也可以称为类似于俄狄浦斯情节的另一种本能的原罪恐惧。
从恐怖片的地域差异可以看出,不仅是个人,整个社会都存在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应该说,人类社会的心理承受力得到了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对个体心理和人格结构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些现象和理论分析,恐怖电影还是有很深的心理学基础和存在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