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武者和影子是什么关系?日本古代影武者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其实并不是一部意境片,写实成分还是主体,但是影子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一种比较虚幻的感觉,很多无形的表演都呈现出来了。所以看起来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日本古代的影武者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其实日本的武士道还是比较严重的,影武者的出现已经把这种文化输出到了全世界。影武者更多的是一种寄托,带来美感却又残酷。

那武士穿着黄绿肩甲,头上裹着白巾,骑着月毛的马,直扑过来,砍了三刀。(武田)新弓玄站起来,用军队装备的团扇抵抗。后来他一看,发现团扇八处伤痕累累。听了之后,这位勇士就是惠虎公(上信)。

如果你熟悉日本战国的历史,这段话一定会很熟悉。这正是日本军事小说《甲剑》中记载战国名将与上杉谦信展开“单挑”(one-on-one fight)的片段。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剧,1561爆发的中川岛第四次战役都是创作者反复触及的主题,各种传奇故事也让人对战国神往。

中川岛战役中的“一骑行乞”雕像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更不为人知的传说:写于江户时代的《商山皇室年谱》中,“砍三刀”的人不是千山上杉,而是“商山十七将”之一的荒川长实。如果真的是上善千辛斩的,上善的家人肯定会夸其为国主的丰功伟绩,但是官方的记载却写了一个不知名的武将,可见这个记载是真的可能性更大。

换句话说,荒川长实故意装扮成杉山谦信,骑马去敌营袭击敌军指挥官。在不利的形势下,荒川可以算是辛领主的“影子武士”,甚至可以独自进入敌阵。

天地十要驰至

张艺谋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影》,塑造了一个“影”而非君主的形象。但在历史上,“影子武士”不一定是特殊的职位或人物,更多的可能是在战场上穿着和领主一样的衣服和盔甲保护领主或执行攻击武田信玄等特殊任务。

传承:影武者的起源与发展

“影子武士”的概念很简单,就是找一个脸型和身材相似的人为自己冒险。战争越多,风险越大,所以要欺骗敌人,甚至欺骗自己的人员。

日本最早的“影武者”传说与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自称天皇的平门有关。平门起义,意欲统一关东地区,另立朝廷,被其他武士围攻。为了从灾难中自救,据说有六种“姿态相同的人总在身边”,所谓“七人会看门”。据说平门受到了北斗七星大神菩萨的保佑,所以派出了六架战斗机保卫“新皇帝”。

然后在镰仓时代末期,围棋大河望打算推翻镰仓幕府,重新让天皇掌权,于是纠集亲信发动了“袁弘叛乱”(1331-1333)。为了不让天皇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指挥军事,亲信大臣哈纳山明(Hanayamain)穿上天皇的衣服和饰物,指挥比丘山李嫣寺的僧侣和士兵击破幕府军队。然而,战斗结束后,花山民圣人的身份暴露了,李嫣寺的僧侣和士兵的士气动摇了,他被迫逃离了琵琶山。

在袁弘起义的最后阶段,大河望王子胡亮受到“影子战士”的保护。当他在吉野山被6万幕府军围困时,军事指挥官村上义光挺身而出,穿上了胡亮王子的盔甲。他先是大喊“我是围棋二皇子,兵部太子,来保梁的”,然后就把肚子割破了。临死前,他用最后的力气把肠子扔到了敌人面前。在他的努力下,胡亮王子逃离了天堂,并为将来重新掌权奠定了基础。

村上凶光腹部切口

很明显,现阶段“影武者”的主要功能是在战场上保护君主的生命安全,在紧急情况下争取时间,但自战国以来,“影武者”出现了另一种职责,即黑泽明《影武者》中所描绘的出现在政治场合的“身体替身”。

1549年,大名鼎鼎的大和国(奈良县)病危,儿子才两岁。在对国家产生怀疑的情况下,赵顺·塔内要求他的家臣宣誓效忠,同时对自己的葬礼保密,却找来了奈良一位长相与自己相似的盲僧穆阿米作为“影子战士”履行职责。直到三年后,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穆阿米才再次回到寺庙修行。因为木亚美并没有贪图出名的特权,也没有试图夺权,而是遵守约定,如期掌权,所以日本人也有“原西米”的说法来形容一个能够坚守初心的人。

赵顺·塔尼(以穆阿米的形象绘制)

比较出名的是武田家族“影主”团。由于武田家有重点山城(市)和流浪炮台亭(住亭)两处都城住所,为防暗杀,他安排了几名外貌和身材相似的武士作为身双,出现在非同居地,让人很难知道武田信玄的具体行踪。据1600武田家老臣回忆录(曲李宅等人写的关于古代主人武田家的事情),武田信玄身边至少有三个“影子魔术师”。这些武士经常佩戴属于武田信玄自己阵的旗帜,这使得多个“武田自己阵”同时出现在战场上。甚至有人认为“武田信玄”在川中岛屿之战中是“骑着马乞讨”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这个著名的传说恐怕要重写了。

武田信玄

据《贾简》记载,1573年死前,曾要求三年不要哀悼,尸骨将沉入湖底。这位“影子大师”被指定为他的弟弟武田信廉。为了确认武田信玄是否死亡,敌友北岛派出使节前去拜访,但使节见到武田信廉,并未发现破绽,可见选人用人之成功。但也正是因为武田真理教有着“暗影法师”的身份,他一直不愿意完全听从武田胜来的指挥,甚至在高娜之战中擅自脱离编队撤退,这决定了1575武田家的命运,直接导致了武田家的惨败。最后,在1582武田家去世后,武田信廉也去世了,属于武田家的“影主”故事也就此结束。

图注:德川家康也是一名暗影战士?

1902年,一本名为《石屹德川家康事迹》的奇书在日本出版,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对于普通人来说,德川家康作为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和战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而闻名。然而,在本书作者村冈穗一郎看来,最终坐上将军位置的德川家康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有人是冒名顶替的。

德川家康

作者认为真正的德川家康死于1560年前后,也就是他还叫松平元康的时候。当时他的大儿子松平新康才3岁。也是为了家庭安全,松平元康乃至日后的德川家康都由一个叫瑟拉达元信的“影武者”扮演。根据这种解释,真正的德川家康只有一个后代,长子松平信行,德川家康的所有儿子都是“影子战士”的后代。正因为如此,在1579年,当织田信行要求德川家康杀死松平信行的时候,“影武者”就可以杀死凶手,抹去正统派继承人的去路,让他的后代继承德川家族。而即使将来成为“世界人”,“德川家康”也从未为这个儿子提高过祭祀待遇。

类似的解释也用于德川家康一生中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即1585年重要大臣石川舒的叛变。石川小水和真正的德川家康一起长大。他们走过很多艰难坎坷,感情很深。但因为“影武者”逼死松平新康,他也愤怒了,最终背叛了德川家族。由于丰臣秀吉后来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统治者,德川家康这个“影子武士”并没有惩罚石川怒美的后代。但在江户时代,德川成为全国统治者后,石川沼的两个儿子相继被废,似乎是这种说法的佐证。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海报

《十一·德川家康事迹》出版后,初版仅售出500册就没有再版,之后几乎消失在历史中。原因是德川家族的后代和家臣在近代仍被高级贵族(中国人)封号,无法容忍这样的言论充斥于世。然而二战后,社会风气大变,这种论调又从那堆旧论文中重现。1958年,历史小说作家南条范夫基于这一理论出版了《让人们住在一个家里》一书,《石义德川家康事迹》作者之孙在1963年再版该书,再次引发舆论讨论,甚至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据日本战国史专家盛田忠对《战国策》的质疑考证,该书与史实存在大量出入,逻辑推理也存在问题。比如松平新康事件,其实德川家康一直很关心长子的早逝。1600年,德川家康面临官园之战,继承人德川秀吉率领的38000人主力没能马上感受到场面。德川家康曾感叹“如果新康还活着”;至于石川的出逃,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这个与德川家康关系密切的“小男孩”真的是因为“影子战士”而叛逃,那么他一定有充分的理由向新君主丰臣秀吉报告此事。

影武者德川家康剧照

总的来说,德川家康是一个“影子战士”这一事实在史学界不值得一提,但文学界对这一噱头乐此不疲。受“影武者”这一说法的影响,小说家龙一郎从1986开始连载小说《影武者德川家康》,其中虽然保留了濑田源信本人的出生设定,但将德川家康死亡的真实时间从1600推迟到了关元之战。为了让德川家族生存下去,塞拉达元信临时接任家主,帮助部下稳定士气。以后,为了创造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他离开了江户主城,来到了不远的付军城,并以退役将军(Ogosho)的身份继续掌权。这部小说因其与历史事实相符的虚构情节而受到热烈欢迎。在1998和2014,这部小说两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有着非常有趣的观看体验。

传播:“影子武士”电影的象征意义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暗影战斗机”只是权宜之计,其存在形式并没有太特殊。但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暗影战士》确实赋予了一种奇幻之美。

黑泽明于1980年拍摄的《影子武士》是电影史上的一大亮点。虽然它用了武田信玄秘密死亡的故事,但其核心是讲述一个普通小人物逐渐被“制度化”的过程。一开始是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盗贼,主人公“影子”被迫抛弃身份,扮成武田信玄,却在武田家族庞大的体系影响下,被迫依附于这个身份,甚至在身份被周围的人揭穿后,无法适应自己原来的身份,而是选择以武田家族战士的身份死去。应该说,正是有了“影子武士”的设定,全片对身份错位的阐述和对虚幻庞大帝国的讽刺才能站稳脚跟。

黑泽明与科波拉等人的合影。

当时的黑泽明不仅是乔治·卢卡斯、科波拉等好莱坞导演眼中的“影帝”,在整个70年代也不受日本电影界欢迎,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黑泽明对身份错位的理解和体验,恐怕不亚于《影子武士》中的主角。事实上,《影子武士》是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这也为他日后的代表作《混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以后,黑泽明在精神层面获得了重生,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黑泽明50年代的“影子武士”。

今天的张艺谋和当时的黑泽明在年龄、名气、地位上差不多,但也夹杂着褒贬。正面临创作瓶颈期。如果选择这个时候拍摄《影武者》系列,他会像当时的黑泽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