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伟人是同性恋

历史上同性恋伟人: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如实地记录了他的同性恋情。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美术巨匠。他写给同性情人的大量情诗,后来在出版前全部被改为女性称谓。

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代表作有《天鹅湖》、《睡美人》等,因同性恋情暴露被逼迫服毒自杀。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现代派女作家,妮可·基德曼即是凭描写伍尔芙生平的《时时刻刻》而捧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伊莲娜·罗斯福:二战时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与女记者罗莉娜·希柯克保持了多年的爱恋关系。

米歇尔·福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的思想家”。他视同性恋为“创造力的源泉”,死于艾滋病。

大卫·格芬:美国音乐界和电影界巨头,资产总额高达15亿美元,《美国丽人》和《角斗士》等著名影片的制片商。

同性恋分别有两种相关概念: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同性恋的两种种类,是指个体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现象。

同性性行为,是指非同性恋者和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

性取向和性愉悦有关,但不等同于性行为。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

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

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完全不可靠,区分性取向、性愉悦和性行为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