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与石油有什么直接关系?

令世人震惊的海湾战争已过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对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应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典的一幕。开始于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军事行动已成为研究现代战争的专家、军事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场历时42天、投入最先进武器的海湾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20世纪末期的石油大战。

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仅180多万的小国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国”。20世纪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储量达92.3亿吨,年产量超过1亿吨,是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基地之一。

与之相邻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国,储量居世界第2位。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从拥有50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富国,沦为欠外债达700亿美元的穷国。与伊朗停战后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而伊拉克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正处在伊、科边境地区,虽然该油田仅有约3.2千米长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内,但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打得正激烈时,曾利用新的开采技术加紧在此处获取石油。对此,伊拉克再三指责,并要求科方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1990年初,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肆意超过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分配的生产定额,大量增产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从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这对急需资金的伊拉克无疑是雪上加霜。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击科、阿两国这种不负责任的超产行为,声称自己仅上半年就因此损失了140亿美元。

为了“弥补”石油工业方面的损失,并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数十万大军于1990年8月2日出动,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仅仅5天之后,美国就做出了迅速、强烈的反应,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海湾战争,为什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语道破了天机:既不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有65%在海湾地区。那里的石油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5%,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4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全世界每年产出的30亿吨石油中,约30%是由美国消费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但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后,其国内的石油产量却连年下降,因此,美国的石油消耗对进口的依赖日趋严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已达206.4万桶/天,占其总进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赖进口,欧洲***同体国家在1989年石油进口量占其石油总消费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谁控制了海湾石油,谁就控制了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生命线。难怪伊拉克攻占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湾的重要产油区时,西方世界惊慌失措,大规模出兵,动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海湾战争。

自从坦克、飞机、战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威力以后,摧毁和破坏敌方的石油生产、供应的设施和机构,已成为现代化战争中克敌制胜的一条重要作战原则。因为如果石油供应被切断,再好的作战装备也只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回顾这次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杀入伊拉克以后,并未受到战前许多军事分析家们预测的恶战,伊军大部分不战而退、溃不成军,仅仅100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伊拉克无条件接受了联合国有关12项决议。

各国军事分析专家在战后分析发现,除了萨达姆指导思想失误之外,石油供应被切断是伊军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从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国出动了强大的空军对伊拉克境内实施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大规模、高强度、高准确性的长达38天的“地毯式”轰炸,不仅彻底破坏了伊军重要的战略据点,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炼油厂、石油储存与供应设施几乎全部瘫痪,通往前线的军用物资供给线全部被切断。前线急需的汽油和弹药等物资送不上去,而设在前线的燃料储备也被完全炸毁。伊军的坦克、战车、卡车等机械化装备没有燃料补给几乎失去了机动作战能力而变成了一堆废铁,面对装备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应都十分充足的多国部队,只好作“鸟兽散”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装甲师日耗燃油94.6万升;参战的8个机械化师和装甲师在100小时的地面战中***消耗燃油3028.3万升。美国官方公布,海湾战争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万升。据不完全统计,仅42天的海湾战争就消耗燃油230万吨。石油在现代战争中的角色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