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嫂子教我如何做事,但我不想忘恩负义

我有两个姑姑和姐姐,比起姐姐,我更喜欢和嫂子联系。她很真诚,遇到困难时她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你。虽然心理上和她很接近,但每次聊天都聊不深,开始就聊不下去了。看看我们之间的情景对话。

场景1:谈论孩子

我:现在孩子可以有自己的主见了,家长什么都不想听。

嫂子:下次她不听,就告诉她,她父母真的很关心她,除了她父母,没有人真的希望你好...

场景2:谈论我的丈夫

我:你哥哥总是对任何事情保持沉默。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面对就好,要让对方不开心。

小姨子:下次,你就告诉他,我们之前可以好好沟通一下……

场景3:谈论生活

我:你觉得我的毛衣好看吗?我自己织的。你喜欢吗?给你也织一件。

嫂子:不要,织毛衣太累了。我告诉你,如果你在网上看,淘宝上有很多款式,所以直接买一个也不贵...

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我开始什么话题,我的嫂子总能给我一个解决方案,并根据她知道的最佳解决方案教我如何做。

一开始我以为因为她比我大,虽然我是嫂子,她是弟媳,但在心理上,她必须把我当姐姐,照顾我。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谈论任何这样的话题,就会让人感到委屈和不开心。

后来,我发现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原来我和老公交流,他也是这样说话的。他会对任何问题进行指导,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赵大全,意思是什么都知道。我曾经说过:除了生孩子,你什么都知道吗?

这种沟通方式的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吵架。争吵的次数增加了,我也反思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在没有原则性分歧的话题上争吵,这些话题根本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发现每次抛出一个话题,对方都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和情绪。

我老公的说话方式和他姐姐一模一样,这是他们家的说话习惯。我岳父是老一辈的老师。他习惯于教育他人并指导他人如何做。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样的交流习惯。但他没想到,这样的沟通习惯会给人带来不适,让孩子的家庭不开心。

这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的沟通方式存在于很多家庭中。看看韩国的一个案例。

成敏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孩子,二年级学生,目前正在学习跆拳道。他喜欢看电影《老友记》(这部电影讲述了曾经非常亲密的朋友因为在帮派中互相报复而最终成为真正的敌人的故事),他还说每次看这部电影时,他都想杀死伤害自己的人。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特点。

经过心理老师的咨询,我了解到成敏刚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被一个朋友叫到厕所后面,强迫和他一起抽烟。他拒绝了,结果被打了一顿。当爸爸知道这件事时,他说:这都是因为你没有实力。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你不能再让任何人欺负你了。然后爸爸给他报了一个跆拳道班。

成敏没有因为父亲给出的解决方案而忘记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他反而把自己的不满积累在心里,变成了一种仇恨,想着有机会就杀了同学。

这是相当可怕的。如果成年人得不到心理老师的疏导,可能会出现青春期孩子杀人的悲剧。这背后的原因原来是父母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这个故事出自《青少年对话法》一书。

作者姜是韩国青少年问题顾问,也是《青少年笔记》杂志的策划人。每年我都会收到4000多封关于青少年问题的来信,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本书从父母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对话技巧入手,给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常见沟通场景中应该具备的正确沟通技巧。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的对话场景就是其中之一。

青少年对话法说:受伤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这是针对上述情况的。成敏是受害者,受伤害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情绪。身体上的伤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合,但心理上的伤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只是暂时被压制而不会爆发。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不仅要注意身体上的伤害,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伤害。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要缓解孩子的情绪。如果你只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这就像生病就医一样,无法根治。

如果你周围的朋友或亲戚在受到伤害和心情不好时向你倾诉,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直接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而是首先关注对方的情绪,接受对方的情绪,无论他们是生气还是悲伤或高兴,并首先同意他们。这叫共情沟通。

共情沟通法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像开篇提到的嫂子和老公的交流。虽然我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因为受到伤害而感到难过,我只是每天与他们交流,但他们习惯性地“好心”给出解决方案,这不会让我感到高兴,而是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古人云,知己少杯酒,意味着我们可以互相聊天,尽情饮酒。如果沟通不畅,说明恋人话太多,他们甚至不想谈,所以他们不在乎你。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或者只是日常谈论问题时,只要孩子开口告诉你,父母就应该认真倾听,不要打断、评价或评判,只是认真听他说。

仔细聆听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很难做到。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花一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学会闭嘴和倾听的重要性。

听完孩子的话后,你应该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例如,朋友和父母发生了争执,然后来找你抱怨。听完后,确定:你现在很难过,对吗?或者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告诉你,你听完后要和孩子确认:你觉得委屈是不是?

确认对方的心理感受是接纳对方情绪的重要一环。如果你不确认对方的心理感受,或者直接忽略对方的心理感受并给出解决方案,这就像医生在没有诊断疾病的情况下开药一样,很可能完全不同,根本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多注意收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

鼓励对方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与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解决方案,他对自己的看法和你给出的结果最终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找到的解决方案是由我自己的内驱力驱动的,这是一种内部需求力量。别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外力,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你也可能因为外力的压力而在内心排斥这种方法。

标签

根据《青春期对话法》,对话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是儿童内心成长的营养剂,也是预防青少年症状的疫苗。起初,使用技术对话可能会让你感到尴尬,因为这违反了你的说话习惯。然而,无论如何都要使用它,即使你认为它是假的,时间长了它也会成为你的说话习惯。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习惯,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就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