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是怎样布局的?
恭王府是我国现有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恭王府规模宏大,约占地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其中府在前,园在后。
府邸分为中、东、西三路建筑,各有3个院落,是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200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建的。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萃锦园中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
恭王府的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属当时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的数量。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最高规制的。
银安殿: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后来复建的。
嘉乐堂:和珅时期建筑。目前仍悬挂“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从证实,根据和珅留有的《嘉乐堂诗集》,可以确定是和珅的室名。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
多福轩:奕会客处,因其内部悬挂许多“福寿”匾而得名。因院内有生长了200余年的古藤萝,故又被称为“藤萝院”。
葆光室:据说是恭亲王会见族人、朋友的客厅。至今尚悬挂有咸丰皇帝御书的“葆光室”匾额。其室内保存完好的木天花,被专家学者所推崇。
后罩楼:是恭王府府邸最深处的一座两层的建筑,也是王府建筑中气势最宏大的一座。其起到托罩整个府邸建筑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后罩楼”。后罩楼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后罩楼中间开有府邸通往后花园的门。
锡晋斋:原名“庆宜堂”,俗称楠木房。“庆宜堂”之名据说缘起于乾隆所赐的“庆颐良辅”匾额。锡晋斋名称,一说是恭亲王奕得到晋朝陆机的《平复帖》后所起,另一说是小恭王溥伟所起。
福字碑:恭王府中“福”字碑藏在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
恭王府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