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俄罗斯现有的社会体制是怎样的?独联体是个什么组织?

戈氏上台之日 国家走向灾难 苏联解体从1985年开始 俄罗斯人对导致前苏联解体的核心人物、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向来争论不休,痛恨他的人批评起他来总是言辞尖锐,句句切中要害,就连戈尔巴乔夫的身边人也不例外。近日,曾经负责戈氏保安工作的前克格勃第九总局副局长瓦切斯拉夫·杰诺拉洛夫在接受俄罗斯《真理报》采访时,透露了苏联解体前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并断言,1985年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前苏联就开始陷入解体的深渊。 从里到外瓦解苏联 在杰诺拉洛夫看来,前苏联在1985年就迈出了解体第一步,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使前苏联从里到外、全方位、一步步地丧失了以往的全部优势。 上任不久,戈尔巴乔夫就开始大幅削减国防、安全和支柱军工企业的预算。1985年以后,他没有批准过一份军事采购合同,导致武装部队得不到新式武器装备。内政部和克格勃得到的拨款同样少得可怜,搞得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士气十分低落。对加盟***和国,戈尔巴乔夫也抛弃了前苏联以往的慷慨,一上任就削减对它们的财政援助,而此前2/3的***和国都能从中央财政获得拨款。被“断了粮”的***和国不再买莫斯科的账,从此加速了从前苏联的分裂。与此同时,他却不断从西方大量贷款,在他任内,苏联外债增加了2倍。可这些钱并没用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刀刃上,而是大量购买进口食物、小麦、肉类,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装扮货架”、“粉饰太平”。 在对外关系上,戈尔巴乔夫的诸多做法让前苏联的“小兄弟”寒了心,苏联的外围屏障早被无形地瓦解了。当时,苏***大部分党员都认为苏联应该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抗衡西方国家的包围和渗透。戈尔巴乔夫却恰恰相反。他主张给社会主义国家更多“自由”。于是,当波兰发生巨变时,焦头烂额的波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多次向戈氏求援,戈氏就是坐视不管,终于导致了波***的垮台。两德统一也是这样的例子。当时的东德领导人昂纳克非常重视与苏联建立密切联系,他认为两德早晚要统一,但要等到东德的生活水平与西德接近时再进行,急于求成只会导致贫富分化。但戈氏力促两德统一,其结果被昂纳克言中:柏林墙两侧的人民经历了痛苦的融合过程。 缺乏用人之术 更要命的是,在杰诺拉洛夫看来,戈尔巴乔夫不喜欢有头脑的人,在他身边聚集的都是唯命是从的人。被称为苏联“公开性之父”的时任苏***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就是其中之一。此人在思想舆论界充当戈氏改革的“先锋”,深得赏识。当时,克格勃曾获得一份情报,称雅科夫列夫在加拿大学习时有可能已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情报报给戈尔巴乔夫后,他竟然拿给雅科夫列夫看,并心不在焉地说“这就是克格勃关于你的材料。”利加乔夫、内政部长巴卡金、当时在苏***政治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梅德维捷夫也是戈氏欣赏的那类人。结果,巴卡金把内政部搞得一团糟;利加乔夫在戈氏帮助下挤进政治局,后来却跟戈氏闹翻并导致党内的路线斗争。1988年,波罗的海沿岸几个加盟***和国相继发生骚乱,梅德维捷夫和雅科夫列夫奉命去评估那里的形势。两人回到莫斯科后向戈氏汇报说“一切正常,我们不应该干涉”。可正是这些国家的独立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又很容易受身边人的操纵。时任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绰号“狐狸”,杰诺拉洛夫认为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中,而是让戈尔巴乔夫替他火中取栗”。当戈氏和美国总统里根商讨限制核武器时,谢瓦尔德纳泽曾说服他接受美方建议,削减SS-20和SS-18两种导弹,这正是美国人最害怕的两种导弹。如果它们写进协议,苏联将蒙受巨大损失。所幸最终的条约没有包括这两种导弹。 被对手“占便宜” 杰诺拉洛夫还对戈尔巴乔夫的领导能力进行了批评。“仔细看看他的《改革新思维》一书,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空话。许多和他交谈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总是喋喋不休,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没有明确目标,所以手下人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杰诺拉洛夫认为,虽然戈尔巴乔夫很受西方欢迎,但他同西方国家领导人打交道时却从来占不到便宜。“那些领导人在会晤前,都会仔细研究对方的性格及能力,可戈尔巴乔夫却对外交事务不够精通。这些西方人总能找到他的软肋,于是,戈尔巴乔夫在谈判中就会屡屡吃亏。” 如果苏联有个老邓,说不定就能转型。苏联解体了也好,我们少个威胁。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参考资料:

/view/34098.h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