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著名电影是什么?
他和电影界的人有联系,所以有机会在美剧《青蜂侠》中扮演固定角色。后来,嘉禾公司在洛杉矶找到了他,并提供了两部电影的合同。他答应了,直接去曼谷拍Lowe导演的《唐山大哥大》。电影首映前,他又开始投身精武门。
结果两部电影都打破了本土票房纪录,李小龙顺势与嘉禾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安排:与邹文怀总裁组建了卫星公司协和,不仅自编自导,还担任制片人,拍摄了《猛禽过江》(1972)。此外,他还与邹文怀和华纳公司合作拍摄了《龙争虎斗》(1973),这是他作品中最熟悉的一部。1973暑假期间,李小龙忙于拍摄自己心爱的作品《死亡游戏》,她在女演员丁?在公寓里离奇遇害;作坊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死于药物过量或过敏。
李小龙是世界上第一个著名的香港电影明星,他今天仍然是香港最有名的人。他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他的财富来自香港,而不是好莱坞,因为他的银色职业生涯。嘉禾给了他九龙窝打老道山的一处中等住宅。很多个早晨,他的邻居都会看见他跑过。李小龙去世时,两万多人前来吊唁,把灵堂附近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香港本土动作片还是用李小龙来衡量的。香港所有的喜剧演员都试图模仿他。今日动作片巨星李连杰翻拍精武门(精武门,1994)致敬李小龙;成龙在《城市猎人》(1993)剧场场景的打斗场景,也是受到李小龙在《死亡游戏》和谢白打斗场景的启发。
中国“李”
李小龙打算向外界展示中国武术的优越性。在美国期间,他举办了一场武术观摩会,把观众吓得目瞪口呆。他可以用一只手或一只脚折断每块两英寸厚的八块相连的木板;就连悬在空中的木板都能被踢成碎片。他甚至展示了咏春拳的“寸劲”,轻松击退对手数尺。
从那时起,他的电影也改变了娱乐电影的面貌,赋予了银幕打斗的魅力和吸引力新的面貌。在后来的电子游戏和超级英雄漫画中,从李小龙传入西方的东方武术的痕迹随处可见。
李小龙对武术有一个很实用的概念:学功夫的目的是在实战中打败对手。他说,“它既不是仪式,也不是运动,而是自卫。”在1969中,他给一个朋友写道:“虽然我还是把自己的一套叫中国功夫,但是我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因为所有的门派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咏春拳派也不例外。所以我走的武侠路线是务实的巷战,所有招式都能派上用场。”年轻的时候在学咏春拳之前参加过西洋拳班,也学过剑术,也学过一些北方的招式;去了美国后,除了柔道,还学了菲律宾武术,摔跤,空手道,泰拳。他用西式的方法训练自己,除了打沙袋还跳绳几个小时,把自己的姿势磨练得更加敏捷灵活。他收集了丰富的藏书,所有学校应有尽有,还研究了阿里拳击赛的片段,深信终有一天会和他好好打一场。
为了让功夫更好看,李小龙不惜一改再改。即使他更喜欢咏春拳派的越野踢法,在路上踢也能在银幕上引起轰动。由于他的苦心研究,这步棋终于成了他自己的星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李”了。他还借用了日本空手道的叫声,这种叫声就像鸟儿啁啾的尖叫,不仅帮助他聚集全身的力量,还提高了打斗的戏剧性。此外,他的动作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和别人打架的时候,他喜欢在对方合上手掌之前,先把手掌里的硬币拿掉。在屏幕上,李小龙从出拳到关门通常只需要六帧,只相当于1/4秒。
镜头再怎么爱李小龙,他也爱不了自己。他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更神化自己:精武门用定格镜捕捉到他飞进一轮子弹里,渡河的迅猛龙在罗马斗兽场决斗,进入龙在镜室用许多镜像包围自己...李小龙沉迷于明星梦,甚至在1969白纸黑字写下:“我,李小龙,会”。从1970开始,我将举世闻名。到1980,我将赚够10万美元,然后我将随心所欲地生活,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探索李小龙的不同化名,以了解他生活和事业的不同特点,这很有趣。1940(中国生肖属龙)出生时,护士建议他改名为“布鲁斯”,这是他后来为美国人所熟知的英文名。李小龙原名李,意为“名扬海外”;在家里,他妈妈叫他“有时候要停下来”,也就是“永远不要坐下”;姐姐开玩笑地叫他“小龙”,小龙从他还是童星的时候就成了他的艺名。
一条虫子经过痛苦变成了一条龙。
成龙的原名是陈港生,意思是“出生在香港”。从六岁开始,他就寄宿在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院,而他的父母在海外工作。戏剧学院训练严格,成龙除了学唱、学京剧还要练武术、杂技。李小龙去美国深造,沉迷读书,爱书;成龙从未正式入学读书写字。戏剧学院解散后,成龙和其他几个弟子在电影界找到了工作,他们甚至为李小龙的电影工作。成龙最早在嘉禾做龙虎武林高手,后来逐渐崭露头角,先做武术指导和副手,后做主角,成为李小龙众多模仿者之一。在把它借给独立电影制作人吴思远拍摄功夫喜剧《蛇形刁手》(1978)之后,成龙的事业如日中天。没多久,他就成了香港最红的电影明星,甚至在《搞笑拳头》(1979)里当了导演。
成龙的艺名是“化龙”的意思,这也道出了他的难题:如何变做李小龙第二,但又不做他的复制品?所以成龙决心要和李小龙的英雄形象做对。他反复没完没了地解释:“李小龙踢高了,我踢低了;他是无敌英雄,我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他的剧本紧张严肃,而我的轻松活泼。"
李小龙在剧中一定是所向披靡的,所以剧情总是安排他与反派正面交锋:要么他不想出招,要么他对反派的恶行一无所知,要么一个小土豆打头阵。相反,成龙一开始习惯在功夫片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聪明,但现在还没拍完。剧情总是通过向他老师学习展开的。为了打败武功高的对手,他必须学习纪律,努力工作,战争的结果往往只是险胜。在蛇形刁手、醉拳(1978)等影片中,成龙其实也要经历“从蝼蚁变成蛟龙”的过程,他尝尽了所有的苦头,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武功。所以他创造了另一个英雄版本:强调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美德。
李小龙的目标是在实战中取胜,所以他并不觉得有必要了解杂技。如果他要出手一掷,身体替身就会上阵。相反,成龙和他的其他弟子,袁彪和洪金宝,是优秀的杂技演员。他们与戏剧学院的其他毕业生一起,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发了功夫电影中花哨特技的潮流。
成龙和李小龙一样,也练过很多武术流派,包括南北武学、韩国合气道、日本柔道,但他只是把自己的功夫称为“杂碎”,从未想过自己创业:“拍戏之后,他只是把各个流派的武术混在一起。”
成龙在《兄弟出》(1980)结尾与金足带的战斗,展现了他漫画形象的另一面——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战斗精神。经过17分钟的鏖战,观众累得不得了。成龙膝盖上被踢被扇,还被拖被踩,被打被滚,甚至摔倒在地。他在智穷力竭的情况下吞咽嚼着烟草汁,突然变得力大如牛,克敌制胜,飞起的双腿将金足带踢出了整个宽银幕画面。成龙总是这样,因为他不肯认输。但在战斗过程中,他像人肉沙袋一样痛苦,尖叫呻吟。不像李小龙那样无欲无求,成龙形象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吃苦耐劳。他在采访中说,这是他从小在地狱般的训练中学到的技能。如果说李小龙是一个极端的自恋者,那么成龙就是一个极端的受虐狂。他说:“我为痛苦而生,甚至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就爱上了痛苦。”
成龙坦率的个性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似乎只是为了象征香港的现代形象而塑造的。香港形象的另一面也体现在成龙刻意的国际化路线上。李小龙选择了罗马作为猛龙过江的故事背景,但是成龙真的走遍了全世界。他电影中的战场不仅延伸到日本(雷雨,1995)、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永不服输的简单任务4,1996),更是直奔北美(红粉区,1995),甚至远至南非(我是谁?另外,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1992)从香港到内地,再到马来西亚;雄鹰计划横跨亚洲和欧洲,更深入撒哈拉沙漠。同时,成龙对一部“国际电影”卖什么很有想法。他对包装的重视不仅表明香港文化对国际标准越来越敏感,也反映出香港电影业正在努力制作更专业的电影。
90年代,成龙已经成为香港的象征。步入启德机场,旅游协会的海报就摆在眼前,成龙对人微笑,双手握拳做功夫招呼。警察公共关系部的电视节目也在展示工作人员名单时播放“永不落败”的主题曲。成龙不仅呼吁公众献血,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他的影子无处不在。此外,他还卖过和别人合作生产的茶叶,为三菱推销过汽车,还曾经在自己的“明星店”推出过专门的成龙尺、书包、笔记本。1995香港
在电影颁奖典礼上,他不小心签了嘉宾名板,比谁都高。成龙喜欢勤勤恳恳到处推销自己,但又不疏远观众。
摘自《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美]大卫·博德威尔著,何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35.00元(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