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电影新闻简报

讲述了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通过高考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故事。当时,重新开放高考为无数人提供了翻身的重大历史机遇,并将数十万年轻人从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出来。30年后的今天,高考已成为举国体制中最受诟病和最令人不满的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人之间形成文化代沟,而且会引起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相反反应。比如,30年前通过高考改变人生轨迹的人,今天谈起高考,永远不会忘记“感恩”二字。对于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邓小平没有决定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如果邓小平没有挤过人群并决定分配五卷纸用于打印高考试卷,如果邓小平没有从申请通知中删除“组织批准”一词,那么今天中国千千的成千上万个家庭将面临完全不同的命运。然而,出于这个原因,历史演变的动机可以归咎于某个人吗?因为一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虽然“感恩”一词可以代表一代人对所处时代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然而,这是一种道德化的历史意识,很难被其他几代人称赞为普遍的历史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透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崇拜,以及抒情的说话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年轻一代的观众普遍认可。当人们面对历史时,任何时候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善良、威望等简单的道德观念来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更需要以相对中立和安全的客观和理性来看待历史,即使有点冷漠。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场知青在广场上观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第一幕远比抒情叙事更有说服力。它以一种宁静和简单而克制的形象呈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中间突然停电,知青用自行车发电继续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算是本片的一笔带过。它不露痕迹地发泄了期待变革的知青们的饥饿和焦虑。这是一个真实的电影叙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点名不副实。所谓“高考1977”,主角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位父亲。一个是孙饰演的农业革命委员会主任老迟,另一个是饰演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陈福德。就性格和气质而言,这两种性格截然相反。老迟是个没受过教育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对知青有点无理,甚至有点粗鲁。陈福德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充满了父爱,为女儿冒险,但他没有组织和纪律意识。为了女儿的高考,他甚至可以刻下自己的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当然,老迟终于改了。他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扛起命运之门,把年轻人放在光明中的勇敢父亲。当我看到老迟开着农用拖拉机送知青赶考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影片一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就像是漂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气的尘埃,但在影片的结尾,他终于向人性的光辉敞开了心扉。相比之下,陈富德的形象就苍白多了。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但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父亲形象在影片结尾虎头蛇尾地消失了。我曾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连串尴尬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个有力而果断的感叹号。与这两位父亲密切相关的是两枚官印,这是影片中最引人深思的图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不会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命委员会的公章。它是组织和权力的象征。当时,所有的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与居住相关的每个细节都必须加盖组织认可的公章。没有公章,一个人就被剥夺了生命权。结果,老迟因为官印而成为一个倚在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的知青来说,他不过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神。然而,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陈福德,却通过刻制公章,肆无忌惮地挑战组织和权威。在那一年,这极有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给女儿赎罪,为了女儿的未来,他甚至铤而走险。也许这要归功于陈富德的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用特别尊敬的眼光看着他时,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的清白。因此,他的私人印章不再是一种肮脏的工作,而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家庭自我牺牲的爱。两枚官印相映成趣,农场里整天鸣笛的是大喇叭,高高耸立的是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中央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象征。从扩音器里传来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进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号角一响,所有的个人空间都会立即被撕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会在组织强大的声音中分崩离析。了望塔还以另一种方式象征着该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上帝视角下的生活全景。对知青来说,扩音器和了望塔是神圣的物品,但对老池来说,它们是他行使权力和创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覆盖整个农场。影片从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了那个时代个人与机构之间紧张而微妙的关系。与两个父亲相比。电影对知青群体的刻画就更弱了。但即便如此,在这群知青中,仍有一个最终去世的小根宝,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肖根宝这个人物代表了那一代知青中最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一。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进行革命。与真正的第三年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吞噬了。高考一恢复,命运之门一打开,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但他们没能抓住。最终我只能以死来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永远沉沦。与肖根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芝更强烈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曾经,他们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甚至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牺牲了自己的未来。然而,历史给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临突如其来的历史转折时,他过去的承诺立刻变得毫无意义。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我们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向?这种困境是他们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信守对老池的承诺,还是毁约换取更好的人生未来?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留在农场。对于这个选择,可能有人认为他不太明智,也可能有人认为他在逆势而动。然而,他毕竟坚持了自己的信念,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你可以称他为一个荒谬时代的受害者,但至少与当今许多善于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理健康得多。潘志友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今天的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他的选择。我想这也是一种无奈的情况。毕竟,经过时间的流逝,并不是所有的牺牲都能得到后人的公正评价。中国一直是一个对时间和速度有着高度迷恋的国家。中国近30年的发展变化基本相当于其他国家100年的发展。这导致中国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观念,也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健忘的人。我早已忘记了,许多可怕的往事;我早就忘记了人们为我的信仰做出了许多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