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的经济

1988年,建宁县国民生产总值3.64亿元(可比价,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756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17%和157%,翻了一番多,提前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工业生产总值1.21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80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1亿元,财政总收入1 41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32倍、0.9倍、14.26倍、4.74倍、2.83倍。 至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比1990年4.54亿元增长43.32%,年递增7.46 %;粮食总产量10.65万吨,比增4%,年递增0.79%;乡镇企业总产值5.6亿元,比增169.52%,年递增21.93%;财政总收入3 119万元,比增94.39%,年递增14.2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比增90.74%,年递增13.79%。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66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48.62%,年递增8.2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037元,比增38.61%,年递增6.75 %;粮食总产量11.25万吨,比增5.59%,年递增1.09%;工农业总产值8.29亿元,比增54.66%,年递增9.1%;乡镇企业总产值12.3亿元,比增119%,年递增16.97%,财政总收入4 605万元,比增47.96%,年递增8.15%。至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6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5.62%,年递增7.81%;人均生产总值12 039元,比增71.08%,年递增11.34%。粮食总产量11.01吨,下降2.11%,工业总产值8.67亿元,年递增1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8亿元,年递增10%;财政总收入5 407万元,年递增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 787万元,比1984年的1 811万元增长109%。

2008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1亿元,增长15%,增幅创12年来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增长86.78%;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增长35.6%,出口总值1150万美元,增长9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7726万元,增长28.72%,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5196万元,增长32.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市场价格略有上升。

2008年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个;莲子、果子、种子、烟叶、林业、笋竹业、养殖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有新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农机总动力7万千瓦,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工业经济迅速壮大,造纸、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林业、水电两大重点产业较快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6%。第三产业增势强劲,旅游、商贸、物流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高,全县已有个体工商户2038户,注册资金2.26亿元,私营企业275户,注册资金3.92亿元。

2012年全县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9%;电力、外贸、林业采运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计划任务的96.5%,农村土地延包、粮食流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和有序展开。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了广播电视台网分离、人员竞聘上岗改革。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内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办外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357万美元,增长53.9%;出口创汇195万美元;新上山海协作和内联引资项目15个,客方实际到资7401万元,增长11.2%。 建宁县有大莲子、果子、种子、烟叶、林业、笋竹业、养殖业等7大特色农业基地,烟叶产量居三明市第二;被列入省油茶发展重点县。“铙山”品牌连续五届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解放前,经济作物有莲子、笋干、香菇、茶叶等,数量不多。猪、鸡、鸭、鹅为农家普遍饲养的畜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生产水平低下。民国31年(1942)年统计,全县粮食总产2182.17万公斤,亩产仅76.4公斤;到1949年,减至1714.28万公斤,亩产仅73公斤。

解放后,建宁县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指导农业技术改革,生产迅速恢复与发展。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33.52%。1957年粮食总产3090.18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16.55%。1959~1962年农业连续四年处于低谷;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114.61万公斤。1963~1965年,粮食作物产量,年平均递增5.5%。

1966~1968年,农业生产又出现3年回落,其中尤以1966年为甚,当年遭特大秋寒冻害,双季晚稻42124亩,亩产平均仅18.5公斤。1969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倡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1969~1976年,除多种经营产值明显下降外,种植业产值比1965年逐年递增。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农业生产出现大变化,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随着莲子、黄花梨、猕猴桃、黄桃、杂交水稻种子大量出口,建宁农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390.7万公斤,是1978年的1.21倍;莲子总产121万公斤,为1978年的90.3倍;茶叶228万公斤,水果80.1万公斤,分别为1978年的4.6倍和11倍;生猪存栏76154头,水产品215.1万公斤,是1978年的1.4倍和16.38倍。1988年与1952年对比,农业总产值增长7倍,年平均增长5.6%;粮食总产量增长3.1倍,年平均增长3.9%。农业劳力平均生产量,1988年为1899公斤,高于全省1112.8公斤和三明市1735公斤的水平。 据里心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建宁就有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陶器等。南宋德祐元年(1275),澜溪、石门一带有相当规模的瓷器生产。明洪武元年(1368),溪口开始制造木船。嘉靖年间,东乡的楚上、南乡的赤上,先后已制作土纸。民国时期,除原有的传统手工业有所发展外,木机织布、石版印刷等行业,也相继出现。民国33年(1944),溪口创办机器碾米厂。至民国38年建宁解放前夕,县内造船、造纸、酿酒、打铁、石印、木竹加工、土木建筑等大部分已经歇业。

1950年初建宁解放,私营工业与个体手工业陆续恢复生产。至年底,工业总产值13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三年恢复期内,工业生产主要是继续恢复传统手工业产品,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积极扶持政策。1952年,工业总产值171万元,较1950年增长23.91%。

“一五”期内,县内开办电厂、农械厂、印刷厂等小型地方国营工业。这时期,工业建设规模虽小,但速度快,效益好,发展顺利,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7.3%的速度递增。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含公私合营)8家,职工86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1家,社(组)员620人。个体手工业63家。工业总产值379万元,较1952年增长121.64%。

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宁开始勘查矿产资源,积累资金,振兴工业。由于“大跃进”的错误指导,提出“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大批劳力大炼“钢铁”,地方国营工业激增至48家,一年之内,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半,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此后连续3年大倒退。

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工业生产的盲目性,情况逐步好转。1965年,工业总产值588万元,较1957年增长55.15%。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产值连年下降。1970年起,陆续兴建电机厂、石灰氮厂、合水口电站,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为1467万元,较1957年增长287.07%。

1978年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对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1986至1988年三年扶贫期间,增加对工业投资,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乡(镇)村办工业企业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1279家,从业9776人,总产值9282.6万元,比1950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66.3倍和5.3倍。年均增长速度1950至1978年为8.8%,1979至1988年为20.3%,10年改革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比过去28年高11.5个百分点。

1988年县内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机制纸3900吨,其中拷贝纸1500吨。饮料酒646吨,罐头1500吨。日用陶瓷500万件,木材1.93万立方米,锯材2186立方米,松香1300吨,机砖2000万块,自来水0.7万吨,交流电动机12975千瓦。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原木10.81万立方米,发电量3424万度,松香1365吨,松节油252吨,机砖4394万块,交流电动机4479台12975千瓦,汽车配件44.3万元,中小农具16.16万件,陶瓷器480.6万件。

建宁已初步形成特种造纸、食品加工、林业和旅游四大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其中福建铙山纸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档薄型包装纸生产出口企业,“铙山”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设计时速200公里、双线电气化,贯穿建宁的江西南昌(向塘)至福建莆田、福州的向莆快速铁路已全线动工,将于2013年9月30号通车运营;泰宁经建宁至江西广昌建泰高速公路和浦城经建宁至龙岩、梅州浦建龙梅铁路将于2009年动工控制性工程。建宁全力实施闽江正源第一城、闽赣省际物流城、三明新兴工业城、生态休闲旅游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