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从史料上来看,朱棣的确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当年皇宫一把大火,把宫殿都给烧毁了,朱允炆的尸体也没有找到。

为此一系列传说就传开了,有人认为朱棣后期一直在寻找朱允炆,就连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为何大张旗鼓地寻找朱允炆呢?会不会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做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建文帝不是被他逼死的,他还活着,只是逃窜在民间。

这样他就不用背负弑君杀侄的罪名,而且因为建文帝的失踪,他也就可以勉为其难地登基称帝了。可以从明朝户籍制度上看看这件事。

明朝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流民是一种耻辱。

朱元璋对税收这一块儿管理的十分到位,而跟税收直接挂钩的,自然是人口。当时每个家庭都有户口本,当时叫户帖。这里面详细记载了每一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姓名、数量、财产等。你家有多少财产几个人分别叫什么,看一眼户帖就能一清二楚。

里甲制度:

后来老朱又推行了里甲制度,将每110户编为一个里,生产力比较强的前10户称之为里长,其他100户人家分为10甲,每甲10户人家。

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岁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凡祗应、禁子、弓兵,悉佥市民,毋役粮户。额外科一钱、役一夫者,罪流徙。---《明史》

那些鳏寡孤独者,负担不了徭役的人,自然是不需要去劳作的,但是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而且每年都会有严密的核查。

朱棣登基以后,完全可以重新做一次人口大普查,只要朱允炆躲在民间,用不了多久,就能从这一严密的户籍制度中暴露出来,因为他没有户帖,谁家也不能凭空多出一个人来。

严查流民:

老百姓也不会为了朱允炆,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他藏在家里,因为户口是要核查的,一旦查出多一个人,那么就要盘问你是哪来的,原来户籍在哪里,为什么搬家。

因为流民在老朱看来,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你为什从乡下搬到上海城里?还不是因为发展不均衡嘛!老朱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为此老朱对流民的调查是非常严格的,只要你们这里多了一个流民,那一定要查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一级一级往上报。

没法做和尚:

此外朱允炆的确可以去做和尚,不过很可惜的是,和尚也需要从业资格证,也就是度牒。除了度牒以外,他们也是被编入户籍的,名下有地的就要交税,没地的虽然不用服徭役,但是也必须记录在案,称之为畸零。

所以说偌大的明朝,你让朱允炆往哪儿逃呢?除非真的是逃到了海外,这种记录比较小,因为当时乘船出海的风险很大。明朝末年李定国坚决反对永历皇帝出海,认为出海遇到风浪就是个死,可见朱允炆也不会傻到出海。

朱棣继位不合法但是合理,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的可能性不大。

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是老朱正牌继承人。如果朱棣可以武力夺权的话,那证明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可以武力夺权。

由此可见朱棣登基,其实是不合法的。但是呢,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朱棣打下了南京城,而朱允炆不见了。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朱棣只能选择登基。

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明史》

那么朱允炆有儿子吗?还真的有,他有俩儿子,一个太子朱文奎,一个次子朱文圭。这俩儿子中,有合法继承权的朱文奎,碰巧也在大火中失踪了,你说这事儿巧不巧?

朱文圭倒是活了下来,但是当时只有2岁大,可能让朱文圭来做这个皇帝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朱棣登基是合理的,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当时南京城兵荒马乱,朱允炆一个人逃走,已经是十分吃力的事情了,况且他还要带着自己的太子一起出逃?

真当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摆设吗?任何一个流民,只要拿不出户口本来,在当时来说都会引起官吏们的注意,从而收监盘问。

我看朱允炆带着儿子出逃以后,根本就出不了南京城,更别说去哪个寺庙当和尚了。所以出逃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朱棣为何要假惺惺地寻找朱允炆呢?

当时朱棣表现得十分伤心,认为朱允炆被大火烧死了。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我就有一个疑问了,都烧成炭了,这是怎么辨认朱允炆的呢?皇宫里除了皇帝,还有侍卫,除非一个侍卫都不在了,但是朱棣不好做这个保证。

在朱棣的心目中,朱允炆应该已经死了。可是如果他成为了逼死皇帝侄儿的元凶,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为了降低自己的名誉损耗,朱棣当然要告诉大家,朱允炆其实没有死,只是逃走了而已。熊熊大火把宫殿都烧塌了,也没能烧死朱允炆。

那就改立太子朱文奎做皇帝吧?真是不凑巧,太子朱文奎也跟着朱允炆一起逃走了,完全找不到人,所以朱棣就只能做了皇帝。

这么一来一切就比较顺利了,要当皇帝,必须讲究一个顺理成章,否则后世一定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和反对,朱棣这是在给子孙后代减少麻烦。

总结:我认为朱允炆已死,朱棣在虚张声势。

从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上来说,朱允炆是真的无处可逃。如果他要出海,就必须要有一支像样的船队才行,至少是一艘庞大的船只。

很可惜这种出海记录在当时也没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其实已经死了。

之所以朱棣不让朱允炆死,是为了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就好比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在历史书上修改为:是他们先动手的!唐太宗只是正当防卫罢了。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