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电影
许地山一生的文学作品大多以福建、台湾、广东、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作品有《空山灵雨》、《织一只蜘蛛》、《坠入危巢》、《道教史》、《大心集》、《印度文学》等。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二十夜问》、《日出》、《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的翻译
许地山对印度的“诗人圣人”泰戈尔十分敬重。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所以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如《吉坦英利》(文言文,未出版)、《在去加尔各答的路上》(小说月刊12第4期)、《师父,拿我的鲁特琴》(小说月刊22第1期)。因为对泰戈尔的热爱,他对印度文学产生了兴趣。1928年翻译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翻译《印度故事》、《太阳升起来了》、《二十夜问》等,从而成为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的几年里(从1927到离开燕京大学时的1935),写了8篇学术论文,5篇学术论文。其中,1930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书离不开他深厚的文学和翻译知识。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乐社总编辑柯正和编辑了《世界名曲百首集》,共分十册,每册十首(北平中乐社1932、10出版)。第一卷的十首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许地山写的序言和柯正河写的序言都在书的前面。许地山在序中所写的关于他演奏、学习、教学音乐和作曲的内容,鲜为人知。他在成为广州文庙的学生之前就开始学习音乐。擅长琵琶,会作曲,会填词(虽然他的工作看似与音乐无关,但他非常重视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悉西方音乐和西方民歌,对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他翻译的这十首名曲就是一个证明。这十首名曲除了《船摇如摇篮》都是情歌。写爱情的时候有一种真挚而燃烧的情感:“火热的手互相握着。嘴唇在颤抖。低语如歌般美妙,它来自我。世界上你什么都不想要,我却是你想要的。”(“再来一次!》);有一个关于恋人离别的爱情故事:“野鸟在清唱,野花在盛开,太阳底下静如睡眠,虽然底下的快乐可以消除悲伤。”但失意情绪不盼春归”(《罗·》);生活中有一种怀旧情结:“你能忘记你的老朋友,不把他们放在心里吗?“你能忘记你的老朋友和过去的日子吗?旧时光,我爱,旧时光,我们要为此干杯。”(“你能忘记你的老朋友吗?》)。从他翻译的这十首歌词和序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他独特的人类情怀。没有对艺术的投入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很难想象他能翻译出如此优雅深情的世界名曲。对于许地山来说,翻译也是艺术创作。所以,许地山在和他崇拜的音乐人柯正河见面后,谈到音乐教育,也有相同的看法。柯正和让他翻译西方音乐,他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曲一百首》第一卷的序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来,到槟城找华侨办学校的一些老同事。我们已经分开十多年了。但是,那所学校教的歌唱课不仅和十年前一样,而且和我小学学的一模一样。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都问我他们从哪里来的。这越让我觉得我必须办一所音乐学校。但是虽然我对音乐有兴趣,但是我的音乐知识还不足以提倡。这必须由专家来完成。“在这里,我们不难理解许地山普及音乐教育的良苦用心。我们可以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和介绍了好的西方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说到这里,我想引用许地山翻译的《孟加拉国民间故事集》中的一段话:“此译本基于1912年麦克米伦公司的底书。我没有逐字翻译,而是坦率地写出了每个故事的意思。至于原文的底句,在翻译中有时会有所增删,因为民间故事的编撰只需要明确其内容即可,不必像文章其余部分那样逐字斟酌。我翻译这22个故事的原因是我对民间传说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每次觉得中国民间故事多,就要多翻译印度故事。一来对研究中国民俗学一定很有帮助,二来因为今年春天支子找我要了一本小说看,我已经很久没写了,一时半会儿也写不了多少,不如两三个月结束的时候翻译给她讲个10、20个故事,更能满足她。”
看完这段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许地山的翻译风格——简单真实,就像他的人民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与译文的风格密切相关,许地山对此很熟悉。《孟加拉国民间故事》这本书的翻译很简单。这里附上许地山翻译的一首德国民歌,让我们领略他娴熟的翻译技巧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夏末月初的夜曲,在寂静的山顶;远处的颤音低沉,那是夜莺的呢喃。唱吧,快乐的夜莺!在银色的灯光下歌唱,在这个梦幻的夏夜,我们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西边的天空有云,黑暗似乎要降临。停下来!一刻也不要靠近掩盖爱的时光,停下来!
夏末月初,在寂静的山顶;远处的颤音低沉,那是夜莺的呢喃,那是夜莺的呢喃,唱吧,快乐的夜莺!在银色的灯光下歌唱,在这个梦幻的夏夜,我们听不到其他的声音。快乐的小鸟,为我们歌唱吧!快乐的小鸟,为我们歌唱吧!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翻译的《孟加拉国民间故事》和《二十夜》对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方名曲的翻译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花生”一生追求真理和进步,一生教书育人。他的早逝,的确是文艺界和学术界不可挽回的损失。他热情倡导的“花生精神”难能可贵,深入人心。他的翻译也将被永远打上烙印。
许地山翻译年表
1.在去盖尔塔的路上(泰戈尔著)1921四月小说月刊12第4卷。
2.可以上交的蝙蝠和聪明的金丝雀1924六月小说月刊15第6卷
3.宋1925六月小说月报16第五卷
4.欧美名人的爱情生活1928 11每月小说19卷11第65438号+02
5.孟加拉国民间故事【据戴伯和里编《孟加拉国民间故事》拉尔·贝哈里日,1929 11 10月版,65438+6 8月版,商务印书馆。
6.主人,拿我的琵琶(泰戈尔著)1931 1小说月刊,第22卷,第1号。
7.乐圣·裴德芬的爱情故事同上。
8.文明的未来1931北京晨报
9.二十夜问【译自《印度的故事》F.W .贝恩,第1卷,贝恩编】19551,作家出版社。
10.《太阳落山》【据同书第8卷翻译】1956,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1893 ~ 1941年)本名赞坤,号地山,笔名落花生。他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是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梵文和宗教方面也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