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容易沉迷小视频?
如果用五个字来形容上瘾,那就是“厌恶和欲望”。
我恨自己沉迷游戏,却渴望和朋友们玩得开心;
我讨厌在Tik Tok迷失自我,但我渴望短视频带来的快乐瞬间和视觉冲击;
我讨厌自己刷一集又一集能猜出剧情的陈词滥调电视剧,但我渴望沉浸在40分钟里。
成瘾是指一种重复的强迫性行为,即使你知道这种行为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仍然难以停止。[1]
成瘾模型,包括四个c:
*强制使用。
*尽管知道继续使用的不良后果。
*无法控制(控制)使用。
*渴求——精神上或身体上。
成瘾是一种被动的、强迫的、不可控的行为,可以产生快感,并伴有身体依赖和戒断症状。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化学物质才会导致成瘾。
其实并不是。
人不仅会依赖烟、酒、毒品等物质造成物质成瘾,还会依赖性、网络、游戏、赌博等非物质造成行为成瘾。
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有相似的成瘾机制。
有研究发现,游戏成瘾者对游戏的渴求(行为成瘾)与吸毒者对游戏的渴求(物质成瘾)非常相似[2]。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行为成瘾可以以类似于物质成瘾的方式增强多巴胺的活性,行为成瘾和物质成瘾可以相互敏化[3]。
关于行为成瘾,我们可以以刷短视频为例,分两个阶段来看成瘾过程:
*第一阶段:某种行为刺激了神经中枢的奖赏机制,产生大量多巴胺。
你第一次刷视频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强迫。
↓
一有空,你就想起了刷视频的画面。
↓
冲击的视觉体验和踩点的BGM,
刺激神经中枢的激励机制,
让你的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
你拿起电话,打开短视频。
↓
走一圈,重新开始
*这时,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两种反应:
1.脱敏(“麻木快感反应”):多巴胺和多巴胺(D2)受体水平下降,导致成瘾者对快感的反应降低,对能够增强多巴胺的东西更加“饥渴”。成瘾者忽略了他们曾经喜欢的兴趣、刺激和行为。
2.敏感化(“快乐的超级记忆”):重新编程的神经链接使成瘾者的奖励机制对与成瘾物质有关的提示和想法更加敏感。这种巴甫洛夫式的记忆让瘾君子比其他东西更有吸引力。
*第二阶段:大脑神经适应刺激后,会形成渴求,人会重复这些成瘾行为,不断刺激奖励系统。但不断的刺激使系统反应迟钝,人需要增加行为。
虽然麻木的快感让你刷视频的欲望下降,
但在致敏反应的作用下,
你还是会打开短视频。
↓
由于对短视频的需求减少,
所以你刷完短视频后得到的满足感就降低了。
↓
在你找到其他更容易上瘾的软件之前,
只有不断刷视频才能做到。
来弥补失去的满足感或者寻找新的刺激。
↓
脱敏反应和敏化反应进一步升级。
*这时,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两种反应:
1.前额叶功能减退(“意志侵蚀”):前额叶皮层灰质和白质的变化降低了成瘾者的冲动控制能力和对后果的预测能力。
2.压力管理部分不正常: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导致你沉迷于短视频。
在《停不下来》一书中,作者认为成瘾行为是由两种因素叠加而成的:(某种行为或物体)释放多巴胺,以及成瘾者处于非常痛苦或焦虑的环境中;
比如,在失业的巨大压力下,有些人会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以上瘾的方式逃避压力和痛苦的环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令人惊讶和不解的新闻,说失业者在家打半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