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有哪些症状?

脑中风是脑血管病变。血压和血液变化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包括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同的特点是起病急,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其供应部位的脑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偏瘫、失语、头昏、眩晕、头痛、呕吐等。重者立即出现昏迷。根据脑循环障碍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缺血性中风,另一类为出血性中风。这两类中风发病的机理不同,病后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原因是由于颅内某支脑血管或通向颅内去的颈部血管有阻塞,导致脑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这类中风占脑血管病的70%,危险性较出血性中风小。如果症状轻,维持时间在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不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称为暂时性缺血性发作,又称为小中风。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称为脑梗塞,这类病人症状恢复慢,甚至遗留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出血性中风又称脑溢血,占脑血管病的30%~40%。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脑实质出血和脑表面血管出血。脑实质内出血主要由于供应脑内名叫基底节部位的血管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出血。脑表面血管的出血又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可以是先天性血管壁的缺陷受血压的冲击后,在中老年时期形成壁薄的动脉瘤,或由于动脉硬化后形成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无论哪一种动脉瘤在血压升高时由于壁薄易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发生脑中风应及时、就近就医,避免远距离转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路途中勿颠簸,如有呕吐应使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镇定患者情绪。

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主要给予改善脑血流、降低血粘度、扩张脑血管、溶栓治疗。常用药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如有脑水肿情况,可给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出血性脑中风强调绝对卧床4周,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降颅压。必要时给镇静剂抑制躁动,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给止血药抗血纤溶芳酸等。

中风后常由于神经损害而遗有瘫痪,可采用按摩、理疗和针炙等方法促进功能的恢复。不能忽略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的重要性,主动锻炼即是患者应尽主观努力去作力所能及的活动;被动锻炼即是患者还不能运动时,护理护士或家属帮助其进行肢体活动。这样即可避免关节强直,又可增加血液循环,减慢肌肉的萎缩,增强神经营养,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有失语的患者要加强语言训练,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还可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及代谢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