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好像是美国的或者英国的。它就像一个角斗士,里面有蜘蛛侠,但蜘蛛侠是一个女人。是什么电影?

虚构的,蜘蛛心目中的理想版本)

斯派德小时候和父母住在伦敦萧条的东区。他迷恋母亲,但性活跃的父亲在酒吧认识了一个庸俗的妓女,对她百般宠爱。有一次,父亲带着一个妓女回桥边的小屋过夜,母亲跟着我。她被父亲用铁锹打死,埋在菜园里。后来,妓女成了蜘蛛的继母,蜘蛛极为愤怒和厌恶。当他认定他的母亲是被一个妓女和她的父亲谋杀的时候,他做出了杀死那个妓女的决定。于是,一天晚上,蜘蛛悄悄用绳子打开了煤气阀门,醉酒的妓女中毒昏迷不醒。当她父亲赶到把妓女拖出房子时,她已经死了。

2、第二个版本

(现实版的存在的可能性,夹杂了大量被蜘蛛压抑和修改的记忆)

作为一个孩子,斯派德和他的父母住在萧条的伦敦东区。他迷恋母亲,却多次目睹父亲母亲低俗的亲密场景,身心受到极大刺激(如窗边那一幕)。然后在他的潜意识里出现了一个和父亲有矛盾的低俗的酒吧妓女(这个女人成为了母亲淫荡一面的替代品)。有一次,父亲带着一个妓女回桥边的小屋过夜。我妈跟着我,被我爸用铁锹打死,埋在菜园里。后来,妓女成了蜘蛛的继母,蜘蛛对此非常生气。当他认定自己的母亲是被妓女和父亲谋杀的时候,他做出了杀死妓女的决定。于是,一天晚上,蜘蛛悄悄用绳子打开了煤气阀门,醉酒的妓女中毒昏迷不醒。当她父亲赶到把妓女拖出房子时,她已经死了。然而影片中最终解开的谜团证实了所谓的妓女根本不存在。是蜘蛛的妈妈在爸爸因为煤气中毒把她从家里拉出来的时候死了。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受到严重刺激(误杀母亲)的蜘蛛,记忆停滞,真相时刻被大脑高度压制,产生连锁反应,使他之前的记忆彻底陷入混乱,无法分辨真假(因为蜘蛛是唯一的主观叙述者,观众的理解也陷入混乱)。蜘蛛的脑子从此陷入了一片空白,但并不是完全失忆。回忆必须时不时的冒出来骚扰他,于是他开始用笔记记录这些难以分辨的片段,我们称之为“蜘蛛的密码”。(这个细节设定和诺兰的【失忆】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诺兰描绘的是单纯的失忆,盖伊·皮尔斯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更为主动,而克瑙堡关注的是精神疾病导致的记忆抑制,拉尔夫·费因斯的记忆寻找过程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被唤醒”过程)。

就这样,脑海空白中不断涌出记忆碎片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蜘蛛离开精神病院回到伦敦,然后开始大面积逐渐苏醒,电影也从这里开始。回到伦敦,蜘蛛的记忆在熟悉场景的刺激下一点一点复活,他努力用笔记里的符号寻找和重新排列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穿插了很多技术性和暗示性的场景,但同时也给观众设置了很多阅读障碍和陷阱,因为蜘蛛的偏执并没有结束,公寓场景中还有很多成分是他幻觉的产物。比如这里最大的错觉就是楼主的老太太变成了蜘蛛的妈妈。

3、现实版

其实还有第三个版本。

这个版本的剧情和第二个差不多,只是这次我们认定蜘蛛的妈妈其实是个酒吧妓女。但在蜘蛛心中,他不允许温柔的母亲和庸俗的妓女这两个形象重叠,从而导致认知分裂,逐渐将真正的母亲分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中一个(妓女)甚至成为另一个(母亲)的凶手,进而导致蜘蛛试图用毒气杀死妓女却误杀母亲的悲剧。

第三版和第一版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和蜘蛛妈妈长得很像的妓女。蜘蛛记忆中的妓女是酒吧其他妓女的转移和改造,还是她只是蜘蛛妈妈的职业?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影片以蜘蛛秘密保存的色情黑白照片为背景——画面中有两个裸体女人,从长相上看应该是妓女,其中一个显然是蜘蛛的母亲。我觉得第三个版本最靠谱,最巧妙,大部分问题基本可以通过这个线索解决。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关于母亲的死,在他心目中确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个是母亲在菜园里被父亲和妓女谋杀,另一个是她歇斯底里用煤气杀死了母亲。第一种解释其实是蜘蛛的无序想象,是被蜘蛛逐渐放大和主观认知的结果;第二种解释是因为蜘蛛一直无法面对自己杀死母亲的事实,从而压抑了潜意识中的现实。

编辑这一段的情节分析

很明显,蜘蛛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这种对母亲的病态依恋让他不自觉地完美塑造了母亲。但实际上,蜘蛛的妈妈要么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女人(第二版),要么是一个荡妇(第三版)。因为多次目睹母亲和父亲放荡的亲密场景,蜘蛛逐渐产生了非常主观的想象力。在他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和一个低俗荡妇的形象时而重叠,时而分裂。妓女的形象不是凭空出现的,有一个场景解释了蜘蛛这种幻想的最初基础。蜘蛛有一次去酒吧找他爸爸。他父亲不在的时候,遇到了三个庸俗的妓女,其中一个在他面前袒胸露乳,还取笑他。这个场景可以理解为对蜘蛛造成强烈刺激的场景,这正是蜘蛛心目中的恶心女人所理解的。而这个形象后来与蜘蛛的母亲重叠,最后妓女取代了母亲野性的一面。接下来,蜘蛛的想象力在这种混乱的认识下进一步发展,这个想象中的妓女成为了和父亲合谋杀害母亲的凶手。

首先要知道,在精神分析学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在人类社会中,儿童确实会与异性父母发生性关系,儿童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被惩罚的道德焦虑。”蜘蛛的认知错位和精神分裂都是因为这种道德焦虑,而把自己的母亲换成妓女正好可以解决这种焦虑,因为他讨厌的是一个“坏的”、“不道德的”妓女,而不是一个不检点的母亲,所以这种仇恨和憎恨就变得“合理”了。所以我们说蜘蛛的这种紊乱,其实是为了给极端的爱恨找到一个突破口。

精神分析学中也有这样的理解:“揭示了这种‘未知的意义’后,会立即伴随着症状的消除。”“意义不明”是本片中蜘蛛杀死母亲的被压抑的记忆。在影片的最后,这段记忆被释放出来。多年以后,蜘蛛终于明白(想起)了自己杀死母亲的事实,那就是父亲翻了身,露出了母亲脸的镜头。于是在影片的最后,蜘蛛坐在精神病院里去取他的车,在车窗里露出了他唯一的笑容。同时,你应该注意到了,在这个镜头里,蜘蛛又变回了男孩的样子。这个镜头意味深长,蜘蛛的记忆在这一刻被改写了。换句话说,病人的记忆封锁被治愈了。

但是成年蜘蛛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呢?这正是我说的,导演柯南·伯格既残忍又冷静。

编辑此影评

记忆的迷宫

基于主角主观叙事视角的电影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正因为如此,剧情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观众引入歧途,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你会很自然地跟着讲述者的回忆过程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事实很可能和它所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电影《蜘蛛》利用了观众的阅读习惯,不断误导我们,促成了这种迷宫般诡异的观影氛围。而《穆赫兰道》和《失忆》也属于这种情况。

将精神分析引入电影艺术

将精神分析引入电影并不是克瑙堡的独创。这种方法在早期的好莱坞恐怖电影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到了克瑙堡,尤其是《蜘蛛》,精神分析被大大加重了,甚至电影本身也仅仅成为了一种分析的手段和媒介。相对于克瑙堡早期的怪诞和恶心,《蜘蛛》是非常完整和干净的。你看不到奇怪生物分泌的粘液、粪便和内脏。你看到的只是记忆中受伤的大脑编织的一张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