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五代词都分哪几派

词.于其兴起之初,就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学(文艺)形式。它首先流行于民间,中经商业机构(歌楼酒馆)及官方机(唐代的教坊)的应用、推广,才渐渐引起了文人们的注意,成为他们手下一种比之着重"明道""言志"的传统诗文更为适合言情(尤其是男女恋情)的文体形式。萌芽于隋代的词,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可见。我们仅能根据载籍,知道当时有过《河传》、《水调>(后来均成为词调)一类曲调。所幸与世隔绝已久的敦煌曲子词于清朝来年终被发现,它的觐天日,为词的发展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丽珍贵的资料。在敦煌写卷中,***抄录有唐初至五代末的各类歌词1160余首(见任二北<敦煌歌辞集>)。其中,馀极少数为文人所作之外,其余均出自民间乐工、歌妓、戍边者或其他劳动人民之手。敦煌曲子词,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在形式上还具有早期民间词的一些特点,如语言的质朴。同一词调(.词牌)既有双调、又有单调,旬中常使用衬字,同一词调的作品字数或不同,或句末叶韵不定等。敦煌曲子词韵发现,使人们了解到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已相当流行。后来的文火词,正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汲取和运用了民间词及近体诗(含声诗)的艺术经验而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文人词作,帽传以盛唐时李白所填制的<菩萨蛮>、<忆秦娥>为最早。这两首词,不见于唐人载籍,北宋文人认为系李白所作。南宋黄升将其编入(花庵词选>,称之为"百代词曲之祖"。清代及近现代学者,或认为文人词作,始于初唐,故<全唐诗>所附录之词作,虽缘于其体例(首录帝主、末录女流神仙),以李隆基(唐明皇)<好时光>为始,但亦收有李景伯、沈俭期之作。林大椿<唐五代词>则径以李景伯、沈俭期之《回波乐>为最早之文人词作。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又把文人词作的时间上限推到了唐初,开卷首列即为虞世南(55838)所作之<织锦曲>。中唐大历、贞元元和年伺,文人染指于词作者渐多,其作品的影响亦愈来愈大。前有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王建等,后有白居易与刘禹锡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不仅饮誉国内词坛,还曾流传到日本国,在境外亦影响深远。戴叔伦、韦应物均作有《调笑令》,其内容皆涉及边塞生活,是开后世文人边塞词先河之力工怍。王建的词作,有《宫中三台>二首、<江南三台>四首、<调笑令>四首等,其中较多篇章是写宫妃哀怨的,因此有宫中调笑"之称。自居易、刘禹锡的词作,则以擅写离别相思之情及江南景色之美著称,其<长相思>、<忆江南>、<潇湘神>诸篇。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佳作。晚唐时期,文人作词者渐多,运用的词调大有增加,填词技巧日见娴熟,而词的格律也趋于定型,因此,可以说词在这一时期已,开始与诗并驾齐驱,成为独树一帜的新体文学了。晚唐时期词人较著名的有:杜牧、皇甫松、段成式、温庭筠、司空图、李哗、张曙等。其中,对词体文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温庭筠(飞卿)。温庭筠可说是我国词史上的第一位专门致力于作词的文人。前于温庭筠的文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虽然也写过一些优秀词篇,但数量并不多,而且他们的诗名远在词名之上。到了温庭筠,才大力作词,有了词的专集(<握兰>、<金荃>),词的名声、成就也高于诗。他的词作(含创调),被五代花间派词人奉为样板,其香软绮艳的词风,给五代花间派词入(及后世众多婉约派词人)以深刻影响。因温庭筠有开花间一派之功,故被后人尊称为"花间鼻祖"(王士祯<花草蒙拾》)。 花间派,系以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一书而得名。<花间集》选录晚唐、五代十八家词五百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集中作品,为有别于民间曲子词,被赵崇祚称为"诗客曲子词"。入选的十八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以外,其均是西蜀或流寓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尽管不无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后世因称为花问派词人。在花间派词人中,除了"鼻祖"温庭筠外,成就最高者当推韦庄(端己)。韦庄生当晚唐动乱之际,晚年流寓西蜀,能诗,但其词作的名气与影响,远在诗作之上。韦庄努力汲取民间词的艺术经验,重视词体文学的抒情特点,于创作中力求达到"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况周颐《唐五代词人考略》之境,兼之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刻的人生感受,因此写出了不少具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词风清丽的优秀词篇。韦庄以其艺术实践,为促进词体文学的健康发展(摆脱一味雕琢字句之风,注重词的抒情特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花间派词人,虽以擅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著称,但其词作题材却广泛。如欧阳炯、李殉有多首<南乡子>写南国风土人情,毛文锡有<甘州遍>、牛峤及孙光宪有(定西番>(此外,温庭筠亦有(蕃女怨)、<定西番>)写边塞生活及戍边战士的怀乡情思颧复、李殉均有<河传>写羁旅愁情,孙光宪有<风流子>写农村景物与农村生活,欧阳炯有(江城子>、孙光宪有倨庭花>写怀古或吊古伤今情怀,鹿虔康有 (临江仙)、毛熙震有<后庭花>写亡国哀思等。因此,那种认为花问词题材狭窄,"千篇一律"地只是写"艳事闲愁"或花间词"专以描写女人为能事"的说法,是欠公正的。比起敦煌曲子词,花间词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花间派词人的艺术实践,词、诗在题材与社会功用方面的分道扬镳的趋势已初露端倪,词的格律也进一步趋于规范化。<花间集>被宋人陈振孙尊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直斋书录解题>)。"情真而调逸,思深而言婉"(晁谦之<花间集跋>)的花间词,成了后世众多婉约派词人心目中的"正宗"与填词时效法的样板,即使是被视作是豪放派的词人,于花间词的艺术经验中所获益之处亦复不少。南唐词人,其著名者,则有冯延巳及李琼、李煜。冯延巳词的题材,与多数花间派词人作品的题材,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与花问派词人(如温庭筠)喜采用华丽的词藻以描绘妇女容貌、服饰的写法有所不同,他着力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写,语言也较为清新流畅。冯延巳诃,有单纯写男女情爱者,也有托名写相思之情、离别之感,而实际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别有寄托者。冯延巳,被王国维誉为系"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的词家,其优秀词作向为历代词人所推崇。李琼,为南唐中主。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五首(其中<应天长>一首,又见载于冯延巳<阳春集>及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李壕以君主之尊,大力提倡填词,而又亲自努力实践。其词感慨深沉,境界开阔,不倚重字句的雕琢与艳丽华美,而所抒发的情感又较真实。由以上两方面看来,李璨对南唐诃体文学的发展、兴盛,是有贡献的。李煜,为南唐后主。流传下来的词作有三十余首。在南唐词人中,李煜的成就最高,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也最大。诚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李煜乃是推动我国词体文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提高词体文学的品位、扩大词的题材范围以及在填词的艺术技巧等方面,所取得的业绩是世人所公认的。李煜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它在艺术上的成就,概括来说,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擅长用白描手法来抒写在生活中的真实、深刻的感受,如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是直抒胸臆,不加埯饰地写出自己于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深哀巨痛,感慨深沉,真率自然,感人至深。二、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使原来较为抽象的愁、恨之类的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如"离恨恰如骞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语言明净、凝炼、优美、清新,摒弃涂饰与华彩,没有当时文坛盛行的 "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欧附炯《:花间集>序)之风。后世众多词人都曾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与魅力所倾倒、折服,从中所获教益、启迪良多。隋唐五代时期,以时间计几近四百年,"在词学发展上,属于由萌芽、生发到逐渐成长的阶段。词的最早的生命和基本的格调,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后记>)。如前所述,隋词早已失传,因此,唐五代时期所产生而又得以流传下来的词作,就显得尤为值得重视。它对被认为是词体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二一宋代的词人及后世众多文人来说,是二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假如没有唐五代词人对词艺的探索与艺术经验的积累,那么就不可能有宋代词体文学创作的繁荣、兴盛,而后世的词一体文学与其它文体(如散曲等)创作的发展也不可能不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