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萍说为什么要做慈善?

为什么要做慈善?为什么财富拥有者以家族的形式从事慈善?资中筠先生的《财富的归宿》探寻了在美国社会里做慈善的几种动机:第一,是我们注重志愿精神,核心就是团结服务,***同的理想,***同使世界更美好的信念和愿景。这种信念到今天还在,甚至被发扬光大;第二,有一本很薄的书,但是影响力极大,到今天还影响着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巨大的财富拥有者,叫《财富的福音》。这本书里讲在巨大的财富中死去是富人的耻辱,慈善承担着公***责任,这是富人的责任,甚至我们说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如何妥善管理财富,使富人和穷人仍然在和谐关系中像兄弟般***处,这带有一定的宗教的色彩。《财富的福音》之所以影响力这么大,有种理念是要求人们尽其所能获取,但是要尽其所有去给予,这是财富的拥有者应该所想的。尽其所能的获取是证明你人生价值的途径,你的获取并不是为了自己,你还要给予,这似乎回到了0,但是绝对超越了0。第三种动机是宗教,甚至有人说代表着精英思想,意味着社会精英替社会管理财富,他们是财富的受托人,为所有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受益人管理好资产。

我们在学术上的讨论会引发出好多理论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在当下社会,政府这么强大,市场这么有力量的情况下还要社会领域的培育。可能政府和市场能回答你,告诉你市场不能提供公***物品,政府只能提供一般性的公***物品。所以在社会领域看起来很小的慈善组织却能提供出我们需要的社会服务。还有利他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就有一些人,甚至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利他精神。功利主义理论告诉你这种慈善的人表面上看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他们是有所得的,恶意推测他们以非盈利之名行名利之事,善意的推测则是他们获得的愉悦何尝不是最大的反馈呢。价值理性理论,这是马克思·韦伯提的,他说我们这群人,尤其是经济学家,总是用形式理性分析人,你会简单地比较你的付出和收入之间的差距,你只有有所得才会有所付出。但是却忘了除了形式理性还有其他的理性模型,比如说价值理性。我们的行动可能并不取决于我们在得失之间的计较,反而是因为某种信念、价值、宗教、理念等等趋势使得我们去行动。这段话的意思非常好玩,会说实际上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那么一些人,这些人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会把对他们来说有责任、荣誉,满足对美的追求、宗教的召唤,体现个人的忠诚等重要性需要的信念付诸实施,这是价值理性。所以这些人会说,做慈善的人不是非理性的,是理性的,和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讲的正确利益原则是一致的。我们做慈善的时候不是说德行是美的,我们只是说德行是有用的,不管对受益者,对施予者来讲也同样有用。

我们又得回到一个问题上,中国当下我们听了太多功利主义的观点,告诉你做慈善是有用的,做慈善给你带来美誉度,美誉度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也会告诉你,实际上慈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谁能解决社会问题谁就有慈善,那么商业就是最大的公益、最大的慈善。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只讲效率、效益的话,慈善组织在这方面可能还不如政府,甚至不如我们的商业组织。但是仅仅止步于这里是不够的,慈善是什么,中国儒家告诉我们,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人,你是完善自我的途径。甚至有人会说,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愉悦,我愿意,我利他我愿意,我乐意……这些可能还不够。讲利他的时候,我们很多讲的是一种私人情感的利他,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利他。但是讲慈善或公益的利他时我们会强调一点,给予者和受益者之间没有私人关系。甚至我们还强调一点,受益人必须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或社会公众的一部分,这个还不够。后来我发现,慈善的最终价值是一种***同体的认可,当你认识到我们所在的社会是***同体时,所以当你处在多大的困境下都可以发出呼救的声音的原因在于:因为你相信有人会伸出援助之手。慈善不是功利的观点,也不是一种高尚的评价,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认可人类是***同体的基本价值所在。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这本书写得很好玩,平常我们认为从政治主张来看,好像自由主义者比保守主义者更关心穷人,由此推论应该是自由主义者更关心慈善,然而这个研究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其结果刚好相反,恰恰是保守主义者比自由主义者更关心慈善,或更乐于从事慈善。当然里面还有其他发现,研究者说慈善实际上是始于家庭的。比如说他们发现,人成为父母之后比没有孩子的独身主义者更为慷慨,生养孩子多的比生养孩子少的更可能捐赠,这好像有点违背常理,因为孩子多了负担会更重,但是孩子多的家庭的捐赠款明显多于孩子少的,行善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为什么乐于行善的父母会教育子女也做善事呢?因为助人是让人快乐的,父母要让子女快乐地生活,不仅仅是活着。有宗教信仰的父母会进一步认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拯救灵魂的钥匙。还有一个发现是,成家后可能会增加捐赠的可能性,已婚者比未婚者更快乐,幸福感高了,更愿意捐赠。可见:慈善和家庭的关系太密切了,是相辅相成的。

英国有一项关于家族慈善的调查结果显示,家族之所以有慈善是由于自身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可,社会的期望。大多数家庭对目前的捐赠经验非常满意,但他们担心两件事,一是不当的财产管理,二是一旦捐了之后,慈善组织会蜂拥而至,感觉无所适从,被热烈追逐。调查有一个发现,大多数的家族慈善都是非常乐意让孩子来参与,未成年子女中不仅有孩子的捐赠,还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超过90%的家庭会捐赠他们全部或部分的财产,那他们怎么去选择呢?他们选择慈善组织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是这个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甚至这个组织重点关注的领域是不是他们自己所关切的。

当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公益绩效的评估,你做慈善的时候不知道你的付出在多大程度上使他人获益。当然这个问题在逐渐被解决,在专业领域方面已逐渐发展出一套专门做公益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几乎60%的家族慈善认为,专业的建议是有效的,无论是财富管理,还是慈善方面的专业咨询。

对待财富与慈善的关系是比较感性的认识。财富如流水,中国古语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我们也说“上善若水”。首先,要发现社会有非常好的慈善,有这方面的奉献。你首先肯定的是私有财产形式的神圣性,要肯定财富所有者处置自己财富的自有意志。同时财富所有者也会被当成受托人,因为他自己的生命有所限,能力有所限,意愿有所限,根本用不了那么多财富。因此,他把财富用于他人的时候,受托人的概念应运而生,财富最好归宿应该是散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