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率新38师来解围,7千英军为什么无动于衷?
1942年3月8日,英属缅甸首都仰光沦陷,中国远征军虽然错过了入缅作战的最佳时机,但依然决定出国作战夺回仰光,打通唯一的陆上国际援助通道——滇缅公路。但事与愿违,不争气的英军只顾逃跑,简直就是远征军的“猪队友”。
同古阻击战,正是英军不打招呼撤退,致使远征军第200师深陷重围。显然,毫无斗志的英军,决定放弃缅甸撤往印度,他们更希望远征军掩护其撤退,甚至不惜说谎、提供假情报。而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为什么大骂英国人和中国人?
仁安羌之战,就是远征军解救“猪队友”般的英军。
日本“南下”政策的目的,就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而进攻缅甸,一方面可以掐断滇缅公路,迫使重庆当局就范;另一方面,缅甸不仅物产丰富,而且还有日本人眼馋的石油,尽管只有100万吨的年产量,但“蚊子腿再小也是块肉”。
所以,日军在攻占仰光后,第33师团的进攻方向就是仁安羌。仁安羌在缅语中是“油河”的意思,拥有缅甸最大的油田。中国远征军在同古阻击日军的时候,西路的英军纷纷向仁安羌地区撤退,这里的守军也越聚越多,兵力已达7千人。
可笑的是,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相继失守,而妄自尊大的英军却连一场像样的胜利都没有。一路上被日军穷追猛打,如果算是士气的话,那一定是在撤退路上士气高涨。缅甸战役同样如此,但命好的是,他们在缅甸有中国远征军“保驾护航”。
这一天,日军第33师团前锋3千余人,兵分两路突然包围了仁安羌。情急之下,英军一边炸毁油田,一边组织突围。按理说,兵力两倍于敌,突围不是太难的事情,但士气全无的英军,始终打不开缺口,只得再次不顾脸面,请求中国人救援。
远征军上下对英国人的自私、不仁不义,早已反感至极。但史迪威、罗卓英等人还是碍于英国人的苦苦哀求,命令孙立人的新38师一部前去救援。该师在国军序列中独树一帜,官兵中无一人是文盲,又是财政部直接拨款,战斗力十分强悍。
孙立人亲自指挥两个团,将所有轻重机枪全部集中在第一梯队,密集的枪声让日本人误以为有一个师的兵力在增援,再加上猛打猛冲,日军很快撤退。有意思的是,被解救的英国人无动于衷,他们不相信日军已撤退,而且已经做好投降的准备。
英军不单单是“猪队友”,还透着“坏”。
仁安羌解围战,孙立人的新38师一战成名。殊不知,被解救出来的7千英军在感谢中国人的同时,不是加强仁安羌的防务,而是一心想着撤退。为了能够从容地撤退,英军积极支持远征军的会战计划,并试图将西线的防御也交给中国人。
实际上,在英国人的计划里已经放弃了缅甸,眼下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将部队安全撤往印度。与其他战场不同的是,在缅甸战场有中国远征军可以掩护他们撤退,但明着说,多少有失大英帝国的体面,更何况中国人也不会随便答应。
可恶的英国人居然想到了说谎,提供假情报。他们谎称在仁安羌以东发现日军主力,史迪威和罗卓英下令新38师、第200师和第23师调往该地区。杜聿明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新38师刚刚收复仁安羌,不可能在东面出现大量的日军。
更何况,派出去的侦察兵报告,并未发现重大敌情。也就是说,英国人的情报不准;再说得难听点,就是英国人在说谎,目的是掩护他们撤退。杜聿明再次强调,掩护英国人撤退,一个新38师足以,不能将部队分散出去,极易被分割包围。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上级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狡猾”的杜聿明吩咐戴安澜先派一个团过去,其余部队不动。果不其然,第200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后,除了看见孙立人的新38师,在掩护英军潮水般的撤退,根本未发现任何所谓的日军主力。
史迪威等人这才恍然大悟,一边紧急叫停跟进的第23师,一边大骂英国人“卑鄙、小人”。在战局危急的缅甸战场,仅仅为了掩护英军撤退,远征军居然派出了两个最能打的主力师。要知道,此时的远征军,自己还有一大堆麻烦的事情。
情报显示,日军在缅甸人的帮助下直扑腊戍,这可是滇缅公路的终点,一旦失守就意味着远征军的退路被截断。而此时的第200师,因为英国人的假情报,还在500公里以外。可见,英军比起意大利军队,不仅是“猪队友”,还透着“坏”。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