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网络奇才是谁啊

养蜂奇人张德辉: 与蜜蜂亲密接触四十载 敢把几万只蜜蜂当衣穿 雷宇明 文/图 蜜蜂是令人敬佩和受人赞美的,因为它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人们酿造了香甜的蜂蜜;但蜜蜂又是令人生畏的,因为它有锋利的毒刺,一旦惹恼了它,就会受到攻击,所以人们见到蜜蜂时,第一反应就是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蛰着。 然而,在仙游县却有一位与蜜蜂“亲密接触”了四十多年的养蜂人,他不仅与蜜蜂朝夕相处了大半辈子,对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能让几万只蜜蜂爬满他的全身,让蜜蜂好像组成一件“衣服”一样,把蜜蜂当成“衣裳”来“穿”。 记者近日在仙游县采访了这位养蜂奇人张德辉,听他讲述自己与蜜蜂的故事。 敢把蜜蜂当衣穿 就像许多驯兽师敢与老虎狮子鳄鱼同台“亲密接触”一样,与蜜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德辉也有这样一种绝活:敢与几万只蜜蜂“亲密接触”,用特殊的办法让众多蜜蜂飞到他的身上,爬满他的全身,远远看去,就好像穿着一件由蜜蜂织成的衣裳一样。 “蜜蜂也是通人性的,与它打交道久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就非常了解了,所以,让它们从蜂箱中飞出来爬在人的身上也是可能的。不过,一般人最好不要模仿,否则,不仅可能被这些蜜蜂蜇伤,而且还会造成对蜜蜂的巨大恐惧。” 张德辉说起蜜蜂当衣穿时,首先象电视中那些专业魔术师或特技表演人员表演时,电视节目打出字幕“专业表演请勿模仿”一样,提醒大家首先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表演蜜蜂当衣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张德辉说,“因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当蜜蜂一只只地从蜂箱中飞出来爬到人的身上时,其实等于整个蜜蜂家族的一次大搬家,这需要大量时间的,至少要两三个小时。”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张德辉说,要想让蜜蜂搬家,从蜂箱中搬出爬到人的身体上,最关键的就是首先要将蜂王请到人的身体上来。蜂王出来了,其它的蜜蜂就会成群结队地跟着进行一次大迁徙,也就会跟着来到人的身体上。 在张德辉的一处养蜂场里,只见他先将各个蜂箱中的蜂王隔离,让其它蜜蜂呈现无王的急躁和无序状态。随后,他将几块蜂巢挂在自己的胸部,并让两只蜂王出现在这个蜂巢中。不一会儿,成千上万只蜜蜂便飞着立即簇拥上去,着实吓人! 找到蜂王的蜜蜂通过自己的特殊语言相互报信,使得围绕着张德辉飞舞的黑压压蜂群纷纷落在了仅穿条短裤的他的身上。两个多小时后,他的头上、耳朵、脖子、肩上、前胸和后背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蜜蜂,据估计至少有七八万只蜜蜂,乍一看去像是穿了件短袖连体衣服。 这么多蜜蜂歇在他的身上和脸上,难道张德辉有铜墙铁壁样的皮肤,还是有特异功能,所以就不怕被蛰?张德辉告诉记者,因为和蜜蜂相处久了,蜜蜂对他身体上的气味已经熟悉,所以他不会被蛰,在表演的时候也不觉得痒,更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他觉得这样是在与蜂作乐,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相处的表现。“但是,如果像你们这样的和蜜蜂不熟悉的人,可千万不要尝试,那样,浑身上下会被蛰成‘蜂窝’的,危险着呢!”他补充道。 眼看着此景,在场的人无不为他捏把汗:这件“蜜蜂衣服”穿起来很难,那脱下来容易么?这位长年与蜜蜂打交道的“蜂人”却说:“我多年来经常与蜜蜂这样‘亲密接触’,我也掌握了这些蜜蜂的脾气。蜜蜂是特别有组织纪律观念的,特别服从领导,只要将它们与蜂王的联系切断了,让它们暂时脱离蜂王,它们就会进入新的一轮寻找王者的历程。当然,脱掉这件蜂衣比穿的时候简单多了,穿这件蜂衣要几个小时,脱掉它就那么一下子的功夫!” 话音刚落,只见他用力一跳,就抖落掉一身的蜜蜂,成千上万的蜜蜂顿时在四周漫天飞舞起来,一时真可谓遮天蔽日。不过几分钟后,这些蜜蜂们又慢慢变得有序起来,又开始了它们新的一次寻找蜂王的历程。当有的蜜蜂终于找到蜂王是又被放回到原来的蜂箱中时,成千上万的蜜蜂也纷纷跟着飞进蜂箱中,再次簇拥在它们的蜂王周围了。 风餐露宿的牧蜂人 “蜂蜜是甜蜜的,可养蜂的事业却并非甜蜜的。养蜂人其实更像是个流浪汉,成年累月要在野外生活,吃住都要在野外,因为养蜜蜂不像养其它动物,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饲养,蜜蜂是要随着花期的变化而变化地点的。”当记者与张德辉聊起养蜂的感受时,坐在一旁的张德辉的妹妹首先说出了她对养蜂的感受。 “哥哥养蜂4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简直就像是一个流浪汉一样四处奔波,一年中风餐露宿在野外,那种生活是常人无法想像得到的,所以,许多人是根本不愿意养蜂的。在我们家族中,只有他一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他的孩子们中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和继承他的这份养蜂的技艺,大家都从事别的工作。”张德辉的妹妹说。 在仙游县,张德辉是全县养蜂第一大户,他不但在县城繁华街道解放中路开了家“德辉蜂园”门市部,每日顾客盈门,还将自创的德辉蜂场越办越大,年规模牧养100多箱蜜蜂。然而,能有今日的辉煌,完全得益于他40多年如一日地执着于养蜂的事业。与***和国同龄的张德辉,1949年出生于仙游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家里原来也根本没有人养蜂,他是如何走上养蜂的道路的呢? 张德辉说,他初中毕业时,正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他来到榜头镇(当时叫公社)的溪尾村当知青时,脑瓜灵活的他毅然选择了养蜂,但每月须上交30元管理费。当时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他不敢多养,每年只是养30来箱,收900来斤蜂蜜,收了蜂蜜后也只能偷偷摸摸出售。就此,一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他还是专心养蜂,每年有一两千元的不错收入。虽然风餐露宿,但老张一语双关地说,“蜂蜜是令人甜蜜滋润的东西”。在那个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十分溃乏的年代,与蜜蜂整日打交道不仅让他的生活变得比较充实,也使他从蜜蜂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那就是忘我地工作,积极地奉献的精神。 1978年后,“割尾巴”的年代已经远去,于是张德辉就想将养蜂规模扩大。他一下子将蜂窝扩展到50多箱。蜜蜂多了之后,他妻子也要帮忙打理。妻子以前本来是很怕蜜蜂的,只负责在家照顾孩子。一次,老张用蜜蜂的毒针治好她的风湿病以后,她再也不怕蜜蜂刺人,就一起照料蜂场,一起外出放蜂采蜜。 但因本地可供蜜蜂采花的蜜源不多,于是,这对放蜂夫妻开始按季节年年展转全国各地。每当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时候,他们开始从他的大本营仙游起程,带着蜂箱和帐篷,坐汽车或火车走天下长达半年。为此,他总要先勘察好放蜂线路,了解蜜源、水源、地形和气候状况,对北上的东、中、西三条线上蜜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泌蜜规律,做到了如指掌。 “我每年一路北上,总能让我的蜜蜂采到花酿到蜜,你看,江西、安徽吃油菜花,山东吃枣花,河南、河北吃油菜花、荆花,内蒙古吃荞麦、向日葵花,东北吃椴木花!”张德辉至今谈及全国范围内大转地放养,还有后怕但自豪地说,“养蜂虽平时不费什么工夫,但四处迁移苦呀,最辛苦的时候要数搬场放蜂采蜜。这一趟行程横跨大半个中国,而且必须在晚上蜜蜂回巢时连夜搬离,艰辛程度常人是难以体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仙游县先后掀起多次山地开发的热潮,百万仙游人民朝着建成50万亩亚热带名优水果基地的目标奋进,山区、平原等18个乡镇先后栽种了30多万亩枇杷、龙眼、荔枝和文旦柚等果树,使得仙游本地的蜜源植物日渐增多。于是,张德辉放弃了成本偏高的全国范围巡养蜜蜂,主要在仙游本地和福建省内相对较小的范围进行巡回放养。 “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比较适合于蜜蜂生存,福建省本身是一个植物繁茂、花草和各种水果品种繁多的地方,而且从花期上看正好形成一个循环的周期。”张德辉说。 “我们仙游县的书峰一带是枇杷产地,当蜜蜂在书峰一带采完枇杷花后,就可以到永泰县一带去采梅花和李子花了;永泰的花快凋谢的时候,又可到漳浦县一带去采荔枝花了。或者是在仙游采完桂圆花后,到永春县去采乌桕花,再到安溪县去采茶花,再北上到三明,到建宁和泰宁县一带去采莲子花。一年中总是随着花期流动的。” “一般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在两周左右,长的可达20多天花就会凋谢了,所以又得带着这些蜜蜂换新的地方了。”据张德辉说,蜜蜂最喜欢的温度是在摄氏13至33度之间,超过这个范围蜜蜂就很难生存。“蜜蜂真是令人敬佩和值得赞赏的一种生物,它们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短的甚至只有20天左右,越冬的蜜蜂寿命相对要长些,但最多也只能活4个月时间。但就是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蜜蜂一直在辛勤地工作,不停地采花、不住地酿蜜,就是它们生活与生命历程的全部。” 张德辉目前放养的蜜蜂有100多箱,一天一夜可采集到200多斤蜂蜜,光靠自己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们的“巡游式”放养任务的。如今,他雇佣了十几名工人做帮手,但还得自己忙活着巡回各蜂场,进行双王繁殖等关键技术操作。不管走到哪里,一般过几天就得派车去将那些采到蜂蜜拉回来,张德辉仍然需要时不时的风餐露宿。 辛苦而甜蜜的事业 “ 蜂涯四十春, 人蜂情缘深, 感慨牧蜂路, 甜蜜出苦中。”在仙游县城关一家张德辉所开蜂蜜店中,记者看到这样一首小诗被放在一个玻璃镜框中挂在墙面上。张德辉说,这是他回顾自己四十多年养蜂生涯后写成的一首小诗,比较能够概括出自己与蜜蜂的感情。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第一时间》栏目中,曾经播出了以蜜蜂当衣穿在身的牧蜂奇人张德辉的画面,顿时让这位家住仙游县鲤城街道洪桥社区的德辉蜂园园主小有名气了。 在张德辉所开的这间不大的蜂蜜小店中,墙面上挂着几幅大大的蜜蜂知识宣传图,柜台上还摆放着许多有关蜜蜂养殖的书籍和杂志,看得出张德辉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 由于他父亲是小学教师,而且对养蜂比较有研究,在这种家境熏陶下,初中未毕业他就已学就了许多养蜂技巧,故一上路就得心应手,但他并不因此就满足。他说,“我的养蜂路是不断否定自我的创新历程”。 早在养蜂的初期,张德辉除了实践出真知外,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还善于苦心钻研,勇攀养殖技术的高峰。当年,张德辉有位表姐就学于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他便将表姐所用的整套教材借来自学,遇到读不懂处就虚心请教,靠着边养边学,硬是在五年内将养蜂理论啃透。同时,他还很注意养蜂业的最新动态,每年都订《养蜂科技》、《蜜蜂》等多种杂志来学习养蜂新技术,并无私传授给同行。由此,他逐渐成为仙游县的“养蜂大王”。他还先后在《密蜂》等全国性的CN刊物上发表了《蜂群如何合并》、《 对治螨新药的筛选》等论文,并于1993年被评上牧医专业农民助理技师。 谈及自己的养蜂学问,已积累一整套独特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老张感慨地说,就是处理好蜂与脾、蜂与王、蜂与虫的三大关系,并灵活地贯彻到各个生产环节的问题。比如繁殖期蜂要多于脾、冬眠期不强迫蜂王产卵以保持蜂群强力等。在他的蜂场,他对蜜蜂很有研究就完全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他使用最好的蜂巢基础,并用新式的塑料箱架来代替传统的竹架,创造了一箱多窝的养法。他还特别认真钻研蜂螨、蟑螂等病虫害的防治,力促蜂群常年健康发展。 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位年轻小伙子进来用本地方言与张德辉说了两句,然后挽起袖子,露出肩膀处几个发红的突出斑点。只见张德辉打开一个透明的塑料罩子,用小镊子夹住一只蜜蜂的翅膀,把这只蜜蜂放到小伙子的斑点处点了一下,小伙子说了声“谢谢你了”后便走了。记者一问才知,这是张德辉在利用蜜蜂在为人进行“蜂疗”。 原来,张德辉在创新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自学了“蜂疗”技术并常年免费给找上门的人治病。1992年,他得知“蜂疗”对人体有独特的疗效,于是前往石家庄中国养蜂学会学习掌握了“蜂疗”法。如今每年都有一两千人因为风湿、类风湿、神经痛、关节炎和良性肿瘤等患者找他治疗,既有本县的,还有永春、惠安等周边县区的,年可为他们节省10来万元治疗费。为此,他自己要年损耗20多万只的蜜蜂,每年少收入上万元,但他无怨无悔地说“我这是在向我的蜜蜂们学习呢!”。 应记者要求,张德辉还向广大消费者传授了几招鉴别蜂蜜真伪的办法。一闻味道:真正的蜂蜜一般都有花香,这与蜜蜂所采的花的种类有关;二看外观:用手沾一点一捏,纯正的蜂蜜不发粘,掺假的则发粘;三可以借助外物进行简单检验:用一根烧红的铁丝插入蜂蜜中,取出后有附着物的是假的,没有附着物的是真的,还可拿一点来在火上烤,真的蜂蜜是可以拔出丝来的,而用糖掺兑的则是发硬的,拉不出丝来。